查看: 1087|回复: 0
|
书讯:《中国家长批判》
[复制链接]
|
|
<font style='font-size:1px;color:white'>ttxhfree</font>
<P style="TEXT-INDENT: 2em"></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P>
<P style="TEXT-INDENT: 2em"></P>
<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中国家长批判》</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方芳《读〈中国家长批判〉心得》</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放假前,我在校图书馆借了这本《中国家长批判》。对于刚做家长的我,是抱着学习研究的态度认真读完它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国家长批判》一书把家教类图书从教育孩子,转到了教育家长身上。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家长,只有在家长们都能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的基础上,才能教育好孩子。这是本书与所有当前家教类图书最不同凡响的地方。另外,该书从具体的教育方法、技巧出发,还探讨了中国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层次方面的更深刻问题。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本书一开始,就振聋发聩地提出了中国家长通常存在十大不足:1、家长作风,专制主义;2、暴力倾向,赏罚简单;3、重智轻德,分数第一;4、狭隘私愿,强施子女;5、娇惯溺爱,包办代替;6、急功近利,实用主义;7、抑制创新、中庸心态;8、趋炎附势,盲目追风;9、明哲保身,虚伪世故;10、精神空虚、缺乏信仰。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十大不足,着实刻画出了大部分中国家庭的教育基础。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国家长批判》以访谈的形式,从五个方面记录了来自教育界著名专家学者、大中小学教师、不同职业的家长、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围绕家庭教育问题的对话与讨论。显得异常生动,资料鲜活,原汁原味,而且涉及面广。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起抛砖引玉作用,它没有给出定型的结论,更没有认定什么家教方法最好。但是,从中我们却可以获得不少有益启示。以下是我作的一些书摘片断,与大家分享: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家庭教育应该是以血缘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它重亲情,重娱乐,重平等,重兴趣,重培养小孩的独立思考与良好的人格,重身体的的健康发展,利用小孩的特性,培养其独有的特长,身教与言教并重,以促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北师大的肖川老师谈到,要让孩子养成民主的的性格,造就他们快乐的人生。与孩子更多更好的沟通,给予孩子丰富的语言刺激。要留给孩子更多的精神遗产,而不仅是物质的。如果自己是个成功的人,是个有尊严的人,一个体面的人,这本身就给孩子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意思就是说,你——家长首先把自己一生过好,让孩子内心里以你为自豪,使孩子的精神具有一种好的‘底色’。不要把自己的希望一股脑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人生要由他自己去面对。如果只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能会是白梦一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20—21世纪之交中国最著名的家长马弘毅先生说:“老鹰在哺育了小鹰一段时间后,到了放飞的时候,那母鹰会把小鹰从高岩上一只只推下去,让它们自由地飞向蓝天。小鹰在这中间,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怎样煽动它们的翅膀;最初是出自本能地挣扎,到后来变成了飞翔的超绝能力。其实,父母带孩子也一样,是鹰,总得要飞;孩子,总得要面对独立生活的一天。让每个立志有为的孩子都独立地走向生活吧,越早越好,反正迟早总要有放单飞这一天的。我们讲教育孩子,要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的。但我们有时只重视让孩子超出蓝,而不先问问蓝的水平高低。我认为蓝的水平决定青的层次!所以必须先要提高蓝的水平。如果自己不行,应该另请高人。父母与教师,还有保姆……孩子的整个教育环境,都是教育起点的平台,都是‘蓝’。”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国家长批判》一书,立足于思想性和批判性。作者收集的采访对话,对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该书主编等人对马宇歌父亲的采访。一个从500个小朋友中考了第一成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小记者的8岁女孩,一个10岁时被父亲从车站送行独立到外地旅游、14岁前利用各种节假日完成了独自走遍中国大陆各省许多市、县、乡、村的女孩,一个10岁时可以不用讲稿就可与大学生进行演讲、座谈的小学生,一个从二年级起记日记、写了40多万字生命成长史的女孩,一个读了300多部各类图书、可同时用双语与中外各届人士进行交流的女孩、一个当时在北京的清华大学附中初中“实验班”上学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干部,是如何培养出来的?这些都是与小马宇歌父亲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皆然分不开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本书我想一定会受到广大家长们的热爱。对于我们老师——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有一定阅读价值的;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对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及其家长,以资借鉴做为经验进行琢磨探讨。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最后我想说说,读完此书的特别感想:教育好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都是一件很艰难但又十分重要的事情。尽管教育孩子有很多种方法,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因为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方法,如果仅仅模仿一些他人的教育方法而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因为教育观念的错误,失去意义。所以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更像是一种观念而不仅是方法,方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书摘:《中国家长批判》书内“来自家长的批判” 最精彩的一章,篇名原为《独立行走的稚嫩生命》</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列强最怕中国成长起一批马宇歌这样的人</STRONG>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采访手记:一个从500个小朋友中考了第一,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小记者的8岁小女孩;一个10岁时被父亲从车站送行独立到外地旅游、13岁利用各种节假日完成了独自走遍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许多市、县、乡、村的女孩;一个10岁始不用讲稿就可在大学演讲、与海内鸿儒座谈的小学生;一个从小学二年级起记日记、写了40多万字生命成长史、目前正在准备自费出书的女孩;一个读了300多部各类字书、可同时用双语(中英)与中外各届人士进行交流的女孩;一个目前在北京的清华大学附中初中二年级“一条龙试验班”上学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干部;一个正在步出国门开始在海外赢得声誉的漂亮女孩;一个登上门去交了上万名海内外各民族、各界朋友的奇女子;她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为此,我们慕名采访了这个名叫马宇歌女孩的父亲马弘毅先生。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马先生安排我们接受采访的时间是晚上11点钟。马弘毅先生,是北京某机关一名处级干部,高级经济师,中国著名民主人士,曾在多个大机关工作,包括在中央国家机关、军队、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事业大单位都工作过。他有三个高等教育文凭,大学分别学的是历史学、经济管理学,后在北京大学还读研进修过经济法学。回族人。曾向有关中央和地方部门上书建议创立“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等100多项重大调研报告书,被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答复采纳者近九成,许多内容已经成了后来中国社会走向进步的生活现实。CCTV1995年3月5日《东方之子》栏目,曾对他的事迹作过专题采访报道,内容收录在华夏出版社出的《东方之子访谈录》一书“ 社会名流 ” 章下,人民出版社大型重要文献《共和国的记忆》一书也有专章予以记载。香港所出《中南海新智囊》一书共记载了目前活跃在中国大陆的十几个人物,其中一章专门写的就是马弘毅先生。(在采访之前,安排好家人休息的马弘毅先生,让我们看了记录马宇歌成长过程五、六十本照片像册和几十本录像带中的一部分。我们看到了马宇歌从小到大的照片。录像中,看到了她与大学师生在专题座谈会上交流发言的片断和她拉小提琴、朗诵、唱歌、跳舞、绘画、雕刻、独自出去采访等的功能多姿多彩的生活剪影)</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受访人:马弘毅(马宇歌之父,北京一普通干部,高级经济师)</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采访人:冯林、陈舰平</STRONG> </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时间:2001年5月12日北京时间晚23时至13日晨3时30分</STRONG> </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地点:北京市西直门某居民区马先生家</STRONG>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冯林先生:马宇歌第一次独自出去旅游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契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 有好多,都是全国各地的小学校与小学生及其家长邀请的。你看,这些邀请信,(马先生向我们出示了全国各地的大批来信)都是些笔友、文友。他们有的是从小宇歌5岁起,就开始跟踪媒体报道不断了解她的。那时小宇歌经常在电视、广播、报刊上露面,主要是发表个人绘画、雕刻作品,还有朗诵、独唱等。原先小宇歌也曾出去,到过外地。那是她独自跟CCTV组织的小记者团出去的,是集体行动,又有大人记者与领导带队配合。真正由小宇歌独自一人只身远行的开端,是因江苏有位女作家,要出一本以小宇歌成长经历为原型的素质教育书。她说,利用暑假专程来北京直接采访小宇歌,入住我家附近的宾馆里。我们听说后,为这位女作家着想,认为她写这本书花费也太大了。这位女作家说:“要不然,就让小宇歌放暑假到我这里来吧。”可是要到她那去,我和小宇歌的母亲却上班,谁也不能陪小宇歌去。干脆让她自己一个人去吧。反正小宇歌什么都行,从小培养得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这就成为了我们让小宇歌独立远行的契机。小宇歌第一次独自出去,那天是1997年7月18日,晚上18时多,乘的是北京K65次到南京的列车。中途停不了几站,整个行程都在夜间。宇歌那年刚进入10岁,正上小学4年级。她从小魄力大,加之“初生牛犊不怕虎”,听说同意她独自一人去江南,高兴死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冯林先生:第一次放小孩儿出去,你们心情是怎样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很复杂。 当时我们对她叮嘱了又叮嘱,把她路上可能发生的什么情况如何应付,再次作了提醒。我怕她妈妈到时放不开,对孩子心理有影响,就让她在工作单位,由我一人送小宇歌走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她坐在车内第118号,是硬座火车加厢。我对小宇歌说,宇歌啊,你这次去,如果遇上意外,那就是咱俩最后一面了。独自行走、外出的意义,我们都知道,我就不重复了。如果现在你害怕了,不能做勇敢的人,就说。列车一开,便来不及了。小宇歌说:爸爸,我都明白。我要做一个勇敢的人。我不后悔。她停了一下,笑着说:您们别担心,我一定会按时到达、好好回来的。当火车开动的时候,我先在月台上挥手送别,但后来我不由转过身去。因为心里一酸,泪,就陡地涌上来了。为了怕给女儿看到,只好先转过身去。我在想:这,可是真的单独放飞了。说不定,一个好女儿从此就再也见不着了。我自认为是一个还算坚强的人,我们说过临送别时,谁也不许流泪的。但我还是不能 ……(进入当时情景进行回忆的马先生,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现场,情绪明显有了变化,声音也有些变了。但他随即把情绪稳定下来。)不过,这关总算过来了。哈哈!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冯林先生:看来,要走出这一步很不容易。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很不容易。当时只要一念之差,心肠稍微一软,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也许现在宇歌还没进行第一次独立远行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陈舰平先生:是什么使你在最后一刻,勇气战胜了自己的慈情?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这是来自于鹰的启示。老鹰在哺育了小鹰一段时间后,到了该放飞的时候,那母鹰会把小鹰领到高岩上,将小鹰一只只推下去学飞。小鹰在这中间,顺理成章地就学会了怎样扇动它的翅膀:最初是出自本能地挣扎,到后来就变成了高翔的一种超绝能力。当然,在小鹰学飞的过程中,也有小鹰无力、不会飞,而坠落死掉的。但那只是极少数极少数。小鹰学飞,是自然界发生的事情。其实父母带孩子也一样。是鹰,总得要飞;孩子,总得要面对独立生活的一天。父母是不能陪小孩一辈子的。总有一个第一次。当时我们也作了最坏的打算,说“复杂”,就复杂在这。因为我太爱太爱自己的孩子了!送走孩子,我回去后,和宇歌她妈,一夜没能好好合眼。为孩子担心。她母亲还直流泪,说都是因为我的坚持,才会这样;若宇歌真有了点什么,她跟我没完。我说,当初不是大家都同意的吗?————话说回来,从理智上,大家都认为这事做得没错。但从感情上,由于担心与爱心,特别是社会舆论上的影响,总有些难以接受。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冯林先生: 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当时,你们为马宇歌独自行走,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她带了一个小书包背在双肩,里面装了一个记日记用的本、一部41万字的课外书《红岩》、一个装满文具的铅笔盒、一本英文教材和一本自学数学书,还有学校留的各种暑假作业。一些零用钱,几种常用药品、一双白球鞋(脚上穿的是塑料凉鞋)、一套换洗衣裳,单放在外面印有小狗图案的手提兜里。手里抱着一个装满白开水的塑料大可乐瓶子,外加4个小蛋糕,也一起拿着。在她里面穿的小三角裤衩里缝了一个小口袋,里面放了两百元钱、学生证明,还有纸上正反两面,用钢笔和铅笔,一式两面记载我在南方一些朋友的联系电话等————这是以防万一用的。药是黄连素,防止吃了不洁食品拉肚时用的。还有治感冒用的药,和一盒“清凉油”————主要用于蚊虫叮咬止痒时擦擦。一路上喝的水是自己带的。还有就是我们把一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况与危险,这种情况与危险发生时如何处理,都在准备走前的那段时间里,对她一一作了交待。例如不要吃任何陌生人送给你吃的饮食等等。其次,主要还是从防盗防拐角度着眼,讲的多些。特别告诉她,列车中途停车,听到预告,要把眼睛睁大。至于列车上的交通意外,那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只能任其自然了。不过相对来说,列车还是较为安全的交通工具。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冯林先生:这是第一次,结果如何?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这是第一次。直到南京的朋友打来电话,人已接到了,听到了小宇歌的声音,心里才一块大石头算落了地。不过此时已距小宇歌到南京停车后近6个钟头了。原来她们一起逛街去了。小宇歌这趟总计去了28天,在没有父母亲人的陪同下,南京完事后,她还应邀去了江苏的南通、启东、氵吕?泗(吕四),安徽的淮南、淮北,最后又回到江苏,从徐州回的北京。结果,首先是一回到家来,我们看到小宇歌身体比原来还棒,沿途什么病也没生,只抹了点清凉油,是蚊虫咬时用的。她对我们笑得可甜了,天性得到极大张扬————那可是在学校里窝着,已经久违难得再见到的了!暑假作业和我们给她留的自习英语、数学全做完了。日记一天不落,而且每天坚持自觉锻炼————长跑和做眼保健操,拍了4本图片,画了不少素描,并且看完了41万字的《红岩》,还写了1000多字相当不错的读后感给我。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冯林先生:有了第一次,后来就好办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后来,我们心里已然经历那个过程,就好多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冯林先生:自从马宇歌开始第一次独自行走到现在,一共去过多少地方了?都有哪些收获?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宇歌自从有了第一次独自行走的经验,证明她可以独自行走后,她给自己作了一个大致的计划,就是到十四岁时,要把祖国各地主要、有代表性的地方,都能独自走上一遍。因此,至今到过不少地方,其中有大城市,著名的城市如哈尔滨、广州、乌鲁木齐、上海等等。也有较贫困的中西部地区,如青海的湟中县、湖北大别山上的罗田县等。另有的则是革命圣地,如延安、井冈山。更有的是从了解地形、地貌角度考虑去的,如东北的大兴安岭,还有沿海城市,像海南等等。并且她一个人还去了趟西藏!小到边疆小村落,上入蓝天,下入深海(她潜入过海底),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陆军、海军部队……不一而足。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陈舰平先生:到西藏,也是独自去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是。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冯林先生:到西藏去,什么时候?马宇歌几岁?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1999年初,冬天放寒假去的。那时西藏高原含氧量只及北京当时的50%;阳光照射则是北京的20倍;夜里比北京还冷,且藏民家家均无任何取暖设备。小宇歌农历正月初二第一站先到的重庆。停3天然后至成都。又停4天,最后才是抵达西藏。大年正月初一离开的北京。前往成都去,坐的是长途汽车。那天晚上,就是到西藏的头天晚上,打过来一个电话给我。第二天上午十点多钟,她到了西藏,我们才又通的电话。她一个人大冬天往西藏去,那年小宇歌正好上小学六年级11岁。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冯林先生:到各地去,有没接站的,或没接到的时候?个人都怎么处理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有,还比较多。如到内蒙古包头那一次。抵达时已是晚上22点多。接站的人走岔了。包头有两个站,一个是东站,一个是西站。她在站里等等没人来。站里都撵人了。当时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她想打电话。但站里的人不让打,她就从身上拿出从宁夏石嘴上带的桃子,对站里人说:“叔叔,您吃桃吧?”那人回答“不吃。”宇歌说:“好,我把它扔了。”就把桃作势往地上扔。那人见状,说“别扔,别扔,快给我吧。”然后她乘机要求打电话,就联系上了。后来包头方面的主人,从四十多分钟汽车路程的另一处打车赶来,把她接到了家。小宇歌每去一处人家,事先都不认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陈舰平先生:小宇歌很有办法啊。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冯林先生:我在这里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个女孩儿很小就独自远行,需要事先对她各方面进行培养。这些,你们是如何做的?如体力啦,独立应变能力呀,等等。第二个问题是————这种独立行走,给马宇歌带来的明显收获是什么?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独立远行,我们把这看作是种锻炼——对身体与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许多问题的能力上的一种锻炼。这项锻炼或叫训练,我们早就开始了。如从小让她跑步。让她在楼下,每天跑三圈。我在楼上给她鼓劲儿。还有平时注意让宇歌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到西藏去,知道这事的人都劝我要慎重。说西藏缺氧,孩子体质受不了。为此,我们在她去之前,到北京儿童医院作了全面体检。体检报告说孩子体质非常好。我们就让她去了。我们想,既然她体质不错,西藏也有小朋友————西藏的小朋友能生活,宇歌应该也行。后来去了,回来,一点事都没有。如说有什么变化,就是皮肤晒黑了。(笑)至于对独立生活与应变能力的培养,我们对她从很小的时候,也有意识地早就进行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孩子一般小的时候,对大人与家有种认同感,对陌生的人与环境不习惯,既是人们所说的“认生”。我们从小带着孩子经常串门。客人来家,则有意留孩子在场,听大人谈话,并允许她插嘴。我们谁出门时,能把她带上就带上,让她经历更多的场景、认识更多的人,去除她的认生感。其次培养她的勇敢与自信,并给她鼓励,叫她做她就做。这里,小孩子有听父母话的服从性和由于对成人的心理、道德系统还没认同而生的羞耻感。在大人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事,在小孩子那里是根本不会被意识到的,一点儿心理障碍没有,好培养。错过机会,等大了,再培养,就困难些。这就如同蒸面食,馒头没熟时,做成什么样并不难;一旦馒头出锅了,改变它的样子就不容易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