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平老师《新丰记忆》的连载之三
(三)玩具般的扬琴
初来报到,宣传队队长把我介绍给全队的人。当我看到将为同事的人时,心里很吃惊,文艺宣传队不是亦歌亦舞吗?眼前的人怎么有老有小、高矮肥瘦?原来这队伍是文革前一直顺延保留下来的采茶剧团,生净旦未丑齐全。叫宣传队不如称为剧团更为准确。
队长问我会做什么,我说会打扬琴。“有!就是钢琴嘛”队长用我当时还听得不太懂的客家话说了一遍。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扬琴的琴弦用钢丝做成,因而叫钢琴,真有他的道理。那么二胡不就该叫尼龙胡了吗?我不知道真的钢琴他们会叫什么,那时钢琴是被批判的封资修大洋古代表,根本无法用到,也就没有机会和他探讨了。
一会一部不知被封尘了多久的扬琴送到我面前。学校的扬琴有四个竖排的码,可以弹奏出二十四个大小调,每个调有三四个八度的音域,它却只有两竖排码,一个八度多一点音域。哦!几乎是玩具而已。
这就是我工作唯一的工具。
没有琴架,剧团的人竟从旁边的学校里搬来一张破旧的小学生桌,扬琴不能平放着弹,我从大屋后门出去,在地上捡了一块砖头,放上桌面,让扬琴斜靠着它。这琴不知被埋放了多久,琴声已不成调,一问,连调音匙都不见了。我向他们要来铁钳,钳住穿着琴弦的琴钉来调音,钳子太粗琴钉太小,一拧太高、一回转又太低,紧抓住钳子用内力控制着来扭动,每次都拧得胳膊发酸。这把铁钳伴我上山下乡演出好一段,直到要参加韶关地区文艺会演批准我回广州买新琴为止。
记得参加第一次演出的地方是在新丰县广场舞台上,当各方已就位的时候,我还在狼狈地搬小学生桌,放砖头,架扬琴。
编者: 此文提到的“钢琴”问题似乎“可笑”,却是确实如此,在那个信息、交通都比较落后的年代,山区小县城的人就没见过钢琴,全县仅有的一部扬琴已经是难得的乐器了。在我的记忆中,大约是六十年代初吧,县里曾有位姓杨的大人在舞台上演奏过, 那时大家都是管它叫“钢琴”的。
注《新丰记忆》连载三是由丘绍淳老师于2014年11月8日发布于其qq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