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心理活动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9:1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丰家园网,新丰百事通。
开设心理活动课是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心理活动课不同与一般的知识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教师的授课语言等等都与一般的知识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
  一、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
  心理活动课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对于心理活动课而言,教师仅仅拥有心理学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注重自己在课堂中的言语技巧,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收效。浙江省富阳中学教师赵承军在心理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师语言艺术的运用体会非常深刻。他深深的体会到,心理活动课的课堂重心在于向学生提供一个空间,使他们能够用一种尽量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审视自己、审视人生、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给学生一个机会,尽情地抒发积极的、消极的情感与自己的同学、老师交流;给学生一种策略方法,使他们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和别人,用真心去结交知心朋友,从而使自己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导向课中教师的语言应有别于其它课的语言,有其独特的要求和原则,这就要求心理活动课的教师充分注重其语言的艺术性。
  1、在课堂上,教师要讲究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简洁性,切忌虚假、夸大、片面
  语言的真实性。就是不说假话,不说大话,以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决不主观臆断。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真话,发自肺腑的真情。说话要朴实、亲切、有诚心。实事实话,实话实说,学生听了才会觉得“是这么回事”,“是这个道理”。
  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就是确切地使用概念和术语,合理地进行判断、推理,科学地得出结论。遵守遣词造句的语法和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注意选择恰当的语言,避免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情绪。在语言表达上过之与不及,都会使真理走向谬误,使真诚失去应有的光辉。
  语言的简洁性。就是语言要突出重点,详略有致。古语说:“言不要多,达意则灵”。其实,妙语并不在多言,因此简洁的语言最能让学生从内心乐意接纳。如果教师的语言翻来覆去,拖泥带水,冗长无味,学生就会不知所云,不得要领,产生厌倦情绪。在心理活动课上,教师的一些过渡语言、指导语言、评判语言尤其要注意简洁性。
  2、讲究语言的情感性、生动性、形象性,切忌呆板、枯燥、乏味
  语言的情感性。心理活动课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感情的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语言只有使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使教师、学生心心相印,才能达到语言传递和沟通的预期目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应善于通过充满诚挚和强烈感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迸发出火光来。只有情深才能意切,只有通情才能达理。
  语言的生动性。俗话说:“一句话可以把人说得笑起来,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得跳起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枯草式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让语言“活起来”,才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要使自己说出来的话令人信服,就必须把深邃的理性思维和完美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语言通“电”带“磁”,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语言中接受洗礼,净化思想。要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使语言丰富多彩,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简洁、精炼、富于表达力的句子,如:诗、词句、成语、格言、警句、歇后语以及歌词等;(2)使语言形象,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3)使语言有趣,巧妙地穿插一些能说明主题的妙趣横生的典故和故事。当然,语言生动形象,目的是为了说理。片面追求形象生动而出现庸俗、做作是要不得的。只有让形象紧扣思想,用事例阐明哲理,才能行之久远,深刻醒人。
  3、讲究语言的针对性、新意性、幽默性,切忌无的放矢,言不得体,陈词滥调。
  语言的针对性。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同一种语言去和学生交流。只有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语言,才会使心理活动课卓有成效。要使语言具有针对性,应注意以下几点:(1)因人而异。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素质、兴趣、特长、性格等因素确定不同的语言。如对有些同学要语言柔和、婉转,点到为止;对有的同学要多加鼓励、热情和蔼;对有的同学要心平气和、以柔克刚。(2)因时而异。常言道:“打铁看火候”,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言贵当精,更贵适时。教师应精心选择“契机”,择机而发,因势利导,以求事半功倍。
  语言的新意性。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学生爱听有新意的语言。新意,既包括新信息、新知识,也包括新观点、新思想、新表述。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有针对性地用学生愿意听,乐于接受的新鲜话去讲道理,这样才容易入脑入耳入心,学生才不致厌烦。
  语言的幽默性。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的语言同样要避免枯燥、平淡的说教,要化平淡为诙谐,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德国某著名演说家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易为人接受”。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以及学生的各方面的特点分析,教师与学生交流同样需要幽默感。其实,幽默是哲理和情感的统一,是才学、知识、灵感、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调味和润滑剂。它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愉悦情怀,沟通感情,领悟哲理。
  总之,语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在心理活动课中讲究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生动性、情感性、新意性、幽默性,增强语言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心理活动课的作用。
  二、心理活动课设计的几点思考
  1、活动设计内容要紧扣课堂主题,不能为设计活动而设计活动。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文化课的课堂重心在于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思考、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心理活动课的侧重点不在于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和知识,不能上成心理学课。心理活动的课堂重心在于向学生提供一个空间,使他们能够用一种尽量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审视自己、审视人生、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给学生一个机会,尽情地抒发积极的、消极的情感与自己的同学老师交流;给学生一种策略方法,使他们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和别人,用真心去结交知心朋友,从而使自己拥有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虽然如此,但对具体的课堂来说心理活动课和文化课一样,应有明确的主题、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辅导理念。教师应该在课堂辅导理念的指导下扣紧主题完成目标,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必须服务于这一主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时,不能为了上成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而去设计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活动,来达到所谓充实课堂、活跃课堂的效果,致使学生活动偏离了目的和方向。
  2、活动设计内容要适合学生年龄段特征。
  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活动设计应该有所不同。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到较为全面的认识过渡。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种种的矛盾,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并存,生理变化也对心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高中阶段正值青年初期,个体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在认知、意识、情感等方面均会有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年龄段施行教学也应赋予新的内涵、新的教育方式。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各自的取向排列不仅标明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和关系,而且反映出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开设学生心理活动课时必须遵循学生心理的规律设计好活动,否则就会让学生觉得背时、落后,不能让学生接受。同样,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时期也应有所不同。以高中为例,从高一年级一直带到高三年级的老师可能会有这样体会,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刚升入高中时,在课堂里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个个都积极举手、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可到了高三,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就少多了,课堂活跃的气氛不如高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学生上课不专心或其它原因,而是由于有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了那种表现自我的心理,多了些独立思考、静心思索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心理课活动设计时作充分考虑,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段特征设计活动。
  3、活动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生活周围的事往往十分关心,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如果把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典型事例作为活动设计内容的材料运用到心理活动课上,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只要我们平时留意,这种事例还是大量存在。比如给高二学生讲解“自信内涵”时,可以把教学理念定为:在学生理解自信内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信技巧的言语和非言语技巧,从而提高自信水平;并且使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情境下自信程度的高低并不在看一件事情最后结果的成功与否,而在于当你有理由、有资本可以自信的条件下是否去追求、去努力。可以将情境材料加入了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针对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发生在他们自身周围的事件,学生们对心理活动课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表现的兴致也很高,课堂在学生高涨的情绪中开展,而且每个人都有深刻的体会。课堂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4、活动设计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
  活动设计的目的旨在学生通过对活动情境的感知与体验,解决心理的疑惑和障碍,并影响其行为的改进。只有让学生去参与,才能使他(她)们有体验、有收获,才能体现活动的价值和作用。这就决定了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活动的可操作性应包括二层含义:首先指参与度,即活动设计是否面向全体学生,能否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加入到设计的活动中去,使学生都有机会动、都能动(学生在操作活动时难度不是太大,人人都会做),不致出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从头到尾做一名忠实的观众,而少部分人当大“明星”的现象;其次指趣味度,即学生是否乐意参与你设计的活动,我们可以认为活动的设计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隐蔽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所收获。
  三、心理活动课中体验教学的实施
  体验就是根据自己过去的经历,运用感知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在心理活动课中,体验原则就是教师在课堂中灵活的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自己感受到自己的确受到启发,而不是老师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形式给学生传授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反应给予经积极的关注,使学生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且教师在使学生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验教学就是把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师生运用协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逐渐熏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教学思想。
  体验教育是在对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依据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归纳总结出来的,它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去。体验教育中教师要学生体验的形式和内容,有认识到自己心理素质的现实、发自学生自我内心的改善并完善自己心理素质的愿望、产生如何改善并完善自己心理素质的方法的困惑、了解到正确、恰当的方法后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喜悦几个方面。学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辗转感受,经历多次的思维、情感的冲突与碰撞,学生才能够达到认识深刻、意志坚决,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课堂上的这个程序能够持续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经历更多的人生事件后,心理素质仍然良好。
  2、体验教育的基本环节
  (1)提出的问题与创设情境
  在心理活动课中,情境设置非常重要。情景设置中要包含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且教师设置的情景对教学要能够起到活动作用。那么,情境设置应该如何来设置呢?其依据是什么呢?情景设置最基本的依据是本节活动课的主题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具体可考虑三个方面:
  A、剖析学生身上的问题
  谈自尊自信,从自卑,自大谈起:谈调控情绪,从情绪经常失控的同学痛苦谈起:变磨练意志,从有人常立志现象变起。这可以用故事、文字材料的投影及小品来展现情境。
  B、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或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可运用认知冲突。
  谈个人离不开社会,讲一讲狼孩的故事、鲁滨逊的故事:谈自律,介绍一下道德两难问题。
  C、从开放式的话题中捕捉问题
  可以从“我最痛苦的经历是……”中概括出“抵抗挫折的能力”;从“寒假的收获是……”中概括出学生在假期的业余时间安排。
  (2)、教育方法的探讨
  问题提出来,就要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如果在设置问题时,注意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能力,这样的问题自然就隐含思路的启发和问题本身的教育性。如果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设置的问题同样是具有层次性的。因此,在学生进行协作探讨时,他们遇到的问题已经是经过处理的,通过互助探讨基本能够解决问题。在同学之间开展讨论开放性问题的活动,往往能够起到学生之间互相教育的目的。
  如“你今后十年要做的三件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就会使一些有远大抱负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同学的发言潜移默化地在教育那些只想享受与追求个人幸福的同学。“你最难忘的事是什么?”有关诚实、节约、新生等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同时呈现在大家面前,强烈地撞击同学们的心扉,对同学们进行着真、善、美的教育。“你曾经原谅过别人吗?”宽阔的胸怀就是在对别人的理解与谅解中形成的。同学的故事总是让那些小肚鸡肠的人感动与羞愧。
  3、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在体验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心理活动课某节课的开发者与教学设计者。教师和学生都比过去更积极,更主动。教师由过去的知识权威变为平等的参与者与协作者,教师的作用不是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体现在掌握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实际状况和教学主题设计的活动方案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消失,而是体现在备课中以及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发言、表现灵活调控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监控能力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一改过去被动式学习的状况,直接参与课程的实际活动当中来,从事先的调查到排演小品,以及课堂精彩、生动的发言,互助的气氛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介入,学生确实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4、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关注焦点在于认知目标的达成,而心理活动课把情感、意志、性格、个性直接当作教学目标,而且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涉及的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不多,而且大多借助相应的日常概念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涉及内容较多的程序性知识(即怎么做的知识),需要通过改变式的练习、多次的实践才能掌握。而这样的练习与实践是需要调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全面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
  5、教学资源的重新定位
  除过去熟知的教材、教学媒体外,心理活动课更看重学生本身的经验、经历、学生的协作小组、心理活动课上特有的平等、安全、支持、和谐的气氛。有时甚至把听课的老师也作为这堂课可以利用的资源。总之,只要有利于当前主题的讨论,从报纸的新闻到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故事,从课堂的偶发事件到教室墙壁上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都可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三、重视游戏在心理活动课中的独特作用
  心理活动课是以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为主的一种课堂形式,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心理活动课类似于团体辅导。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要和团体目标联结在一起,个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团体活动,努力获取团体的认可,尽量与团体行为保持步调一致,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着个体行为。这种辅导形式比个别辅导,令学生们更容易接受;而且充分利用了学生集体的教育资源,提高效率,符合发展性的辅导目标。
  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可以选择的引导方式多种多样,小品、专题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社会实践、游戏等。在众多的活动方式中,游戏是颇受学生欢迎的,也非常令学生热情投入。
  1、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游戏虽然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但是,对儿童青少年来说,游戏也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一种活动形式。游戏是人的天性。游戏具有多种多样、新鲜刺激的特点:需要集体参与,要合作也要竞争,每个人都能够表现自身的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它可以给人以愉快、放松、成功、胜利等良好感觉。
  游戏可以说是团体辅导的“兴奋剂”,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比较容易的投入活动。游戏可以创设活动课的气氛,以调动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例如在心理活动课的一开始,我们一般会进行“热身运动”,以简单的小游戏来吸引调动学生。如:“呼拉圈拉力赛”,小组组员围起圆圈并且手拉手,把1个呼拉圈套在某人身上,通过上肢、头部的运动,传送到下一位组员身上,全组轮完,最快的小组胜出:“礼节操”,男女同学面对面,微笑注视对方→点头问好→握手问候→拥抱拍背;“情绪与拍掌”,团体成员听辅导老师口令,节奏由慢渐快,要求队员们跟上节奏。
  2、有助于班级和谐关系的建立
  要组织好班级的团体辅导,发挥其优势,首要的是能形成一个内部团结和睦、有共同目标、有安全感、相互信任、有一定凝聚力的集体,尤其是对于大型的、本来关系松散的团体或者由于相近的心理困扰而临时组成的集体。在集体辅导过程的初始阶段,通过游戏有利于团体成员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接纳他人,开放自我,对接下来的辅导能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3、丰富情感体验和加深理念认同
  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人的心理素质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青少年是以个体实践经验的形式来逐步实现社会化,游戏这一群体活动可以补充个体的实践经验,提供感性认识,更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促进内化。
  现代社会中的学生具有自己的主见,他们的独立意识比较强烈,而且有一定的逆反心理,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不计其数的信息社会,学校提供的仅仅是社会这个大信息量中的一部分,如何能让这些正确、有益的信息从社会中突围而出,令学生感受到并认同接受呢?对学生的教育来说,仅仅是依靠说教和讲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游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不同于角色扮演、心理剧、价值辨析、社会实践等方式,虽然这些也是让学生获得体验的途径,然而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方式,游戏这种方式能够比较容易让学生放松自己,比较容易在课堂上放弃警备的心理,比较放松的面对课堂,教师采取弱控制而非学科教学的课堂上的严格控制的措施,这样,学生在舒服自然地条件下更容易获取体验,体验更加丰富深刻持久。
  比如“合作与竞争”这个学生必须具备这两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曾经举了许多成功的例子和身边的例子,但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针对这种情况,一个班级就搞了一次“趣味体育游戏竞赛”,以班为参赛单位。项目有“动力火车”,3人踩一对木屐,步伐一致向前进;有“跳大绳”,10米长的绳子,4男4女排成一列,共同跃起;有“二指抬人”,数名学生以两根手指头把1名学生抬起来;还有男女混合拔河比赛。在这种体育竞赛的游戏中,学生情绪高涨,大家都想方设法,全情投入,充分体现了合作与竞争意识,从而教师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针对学生不懂得爱与被爱的问题,开展了一次全级师生、家长参加的活动,名为“成长心连心”亲子活动,由一系列的游戏组成,是一次大型的团体辅导。活动结束时,在场人员激动万分、真情流露,有不少父母和子女抱头痛哭。其中有一个游戏叫“曲奇饼流水线”,学生A站在舞台上,台下12个人排成两列面对面,其中有A的亲人、班主任、老师、同学,他们伸出有力的双手,A交叉双手抱胸,想象自己是一块曲奇饼,身后是流水线,放松,信赖,向后倒,再由台下的人接住,轻轻摇晃几下,如同在母亲的怀抱中,然后把“曲奇饼”安全运送到指定的地点。大部分学生都踊跃上台尝试,并顺利完成。A事后承认自己当时在台上很害怕,从未试过站在这么高的位置向后倒,倒下去后感到很舒服、很安全,兴奋感动的眼泪差点流出来,体味到一股甜蜜幸福的感觉;台下的同学虽然感到手臂酸疼,但是十分高兴可以关心爱护他人,体味到快乐源自对他人的帮助。
  利用游戏进行课堂辅导,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目标明确,不同层次。在一节课堂辅导中,每一个游戏实现的目标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如果该游戏可以体现多方面的,那么老师就要适当引导,以免学生游离了主题。同一种游戏,不同年龄的人参与的兴趣会有所不同,小学的游戏在高中使用就会显得幼稚。由于目标明确,教师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要作好预先的指导提示,适当控制好场面,以达到预期目标。无论是热身训练时的游戏、主体活动阶段的游戏,还是强化训练中的游戏,都不能单一地重复,而是有层次感,从简到繁,由浅入深,配合主题的展开逐步深化。
  第二、辨析讨论,不搞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仅仅进行游戏会令课堂的教学效果浮于表面,只有配合对问题的探讨,对体验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与总结,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才会成长发展,课堂的教学目标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游戏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方式,它需要与其他方式方法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功效。不能仅仅为了搞搞气氛,而进行游戏。
  第三、关键体验,不计成败。游戏大多数情况下是带有竞赛成份的,在游戏中落后的小组成员有可能产生挫败感,教师应该指引这些学生从中看到积极的一面,不要过分关注内心的失落情感,重视的是已经在实践中获取的经验,尝试过、经历过就是成功的。

К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 支持 反对 微信

广播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掌上论坛| 新丰家园网

© 2004-2018 新丰家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粤ICP备2024327970号 网站联系QQ:89919308 电话:0751-22895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