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林寺终于上市,意料之中,期待之外。
不管地方政府如何解释,不管是少林寺本身上市还是旅游文化公司上市,“少林寺”这三个字都将史无前例地隆重步入资本市场。这终将成为一个“吃老祖宗饭,断众子孙粮”的失败行为。
释永信,迷失的信仰
大概历史上从没有哪一家寺院的住持成为众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其争议之大也前所未闻,从一套9999元的《武功秘集》到国际旅游小姐入住少林寺,从身披袈裟的首席执行官到少林寺最贵10万元一炷的高香,释永信领导下的少林寺倒是真的与这个经济社会完全接轨。据说,释永信还在少林寺修建了VIP游客休息室,能够将朝拜佛祖的善男信女都分成三六九等的佛徒还真是够有勇气。对此,释永信曾有过解释:我们天天讲普度众生,不到众生中去,实际上一辈子也度不了几个,甚至都度不了一个,那么我们也就空有一颗慈悲心而已。……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我们少林寺是有东西的,而且这些优秀的东西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服务众生。”试问,这样的狡辩,这样的觉悟,与一个凡夫俗子有何区别?莫非,拥有1500多年创寺史的少林寺众禅僧体悟了如此悠远时间之后,直到今天方才有了如此深刻的顿悟——少林寺的那一套其实根本度不了任何人?中国历史悠久的禅院绝非少林寺一家,释永信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他大概忘记了一点,少林众僧不是“快男超女”,应该偶像化的不是“一苇渡江”、“慧可断臂”这些少林寺的神秘武功,而是少林寺千年不倒、饱吸山川灵气、为寺为国的少林精神。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唱出的是两败悲歌
责骂释永信其实根本没有找到问题关键,他只是一个导火索,没有释永信,少林寺的上市也是迟早的事。释永信站出来说:少林寺的上市根本没有和他通过气,登封市的宣传领导辩解说:计划未成不能公布,看来少林寺现如今还真得是落了个“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尴尬境地。这不过是地方政绩观和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为政方针在作怪。
有一种极其错误的观点至今盛行,那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们发展文化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应当在做出地域文化发展规划之前,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文化和经济本应当是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并重关系,却被某些所谓专家解读为一前一后、一主一次的主仆关系,将文化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这本身就是极不可取的。先不说少林寺上市,就拿现在很多地方的文化节,极其生硬地冠以“某某市某某文化节暨经济洽谈会”的四不像名号,讲经济活动与文化活动强行捆绑举办,最后落得个搞文化的人不想参与经济活动而作罢,搞经济的人不懂文化而放弃参加的悲惨下场,目前这类“买一赠一”文化节日渐萎缩即可见一斑。不纯洁的文化活动和不纯洁的经济活动最终将被人们唾弃,这是一个必然。
失去个性,还有少林吗?
过度包装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实际就是对文化的极度破坏。古典文化的最大包装在“古典”,像少林寺这样融佛教与武道的古老禅院被透支开发之后,原有的璀璨与独一无二性将不可能再被尊重与重视,像流落世界每个角落的肯德基与麦当劳,填饱肚子能行,营养抱歉欠奉。据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少林寺一年的门票收入在1.5亿左右,登封市政府却总认为:能不能再多一点儿。这根本就是短视之极的做法。我们不反对甚至欢迎对文化领域的投资,但像这种明显将走上以“佛祖”名义疯狂圈钱的做法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几千年一代代少林高僧缔造的“尚武、重德、爱国”少林精神必将会被汹涌澎湃的物质巨浪无情淹没,以追求物质回报为目的的商业包装手法必将把少林寺的独特文化消费干净!
已经有人提出:历史上的少林寺曾屡遭劫难,历代僧人都曾发出过“还我少林”的呼号。如今,难道我们要史无前例地不是为少林建筑的被破坏而是为少林精神的迷失而再次喊出“还我少林”?
㈡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