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22|回复: 0
|
[转帖]中小学心理健康的个案研究
[复制链接]
|
|
恐惧死亡的女孩——心理辅导手记
梁小娟
(重庆合川一中401520)
今天上午黄鹤老师的“生活教育,主体教育”的报告会刚开始不久,有人把我从会场叫出来,一家长说要心理咨询。
来到心语室,家长迫不及待地说:她女儿在某校读高三,成绩很好,可最近几天说很怕死。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班上一同学外婆去世了,很悲伤,不停叹气说:“人活着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死,真没意思!”于是她将这句话记得特牢,不停地在脑子里想:我什么时候也会死,人一死什么都不知道了,自己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美好的生活都无法享受,真没意思,真可怕。人为什么要死呢?她百思不得其解,想着死的可怕,心跳、呼吸都加快,脑子一片空白,全身冰凉,冷汗也出来了。她对妈妈说是不是患上了心理疾病,妈妈否定并劝她不要乱想,暂时缓解了她那恐惧的心理。可第二天又多次想起,每次都出现上述症状,很难受。妈妈嘴上否定她有心理疾病的说法,可当女儿的同学说合一中有心理咨询时,毅然找来。我很感动,跟她说:
1.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有求生和求死的本能,怕死是求生的本能反应,是正常的和有利的,是人类从自然进化中获得的能力。像她这种一想到死就恐惧,并出现上述症状,的确影响学习和生活,这就是一种恐惧性心理障碍。
2.告诉女儿,人出生、生长、死亡是自然的规律,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同学外婆的死是正常死亡,没有老的死亡,就没有新生命的诞生,现在她的生命正旺盛,担心是没必要的。重视生活的的过程,享受每一天,为自已的理想而挚着追求,追求的过程就是美好的,即使到了生命的终点,也不会为此而恐惧,也会坦然对待的。
3.以后如果再想,可用:(1)思维阻断法,即命令自已“不要想”,用意识将自已的思维从那乱想的境地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2)疼痛刺激法,即先在手上套一个橡胶圈,乱想时用力拉起弹几下,此时的疼痛会分散思维的注意力;(3)发展兴趣法,空闲时自已培养有益的兴趣,从事感兴趣的活动,不让自已的脑子空下来,常用一种活动替换另一种活动,如果没什么兴趣,可听听音乐,看看电视,让自已生活充实快乐起来;(4)锻炼法,多参加体育活动,提高意志力和身体素质:(5)借给她心语室复印资料——《心理咨询》2,其中有《恐惧症探秘》和寻找快乐的方法,希望她能有所感悟,从中找出答案;(6)重视人际交往,学生虽然生活在集体中,但学习的紧张往往忽视了思想的沟通,时有孤独感,从而胡思乱想。家庭应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气氛,使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通过摆谈,加深了解,及时疏导,尽快消除烦恼。结束时我给她建议,让女儿自已来,这位家长说她不好意思,怕别人笑话自已“有病”,我说心理障碍并不是什么可耻的病,它跟患感冒一样平常,人人都会有的。在国外把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时尚,视为现代人的精神享受,而非见不得人的事。我们国家起步较晚,人们对其认识不够,还需作大力宣传。现在来咨询的内容很多,也很常见。如生活消费、学习动力、学习方法、考试焦虑、人际交往、身体不适、升学择校、早恋等等,并非一定是精神病,凡是当前自已不能解决的困惑,都可来咨询,从中获得某种解脱和方法,达到理清思路、认识自已、进行自我挑战、挖掘潜能、解除烦恼的目的。
下午四时,母女俩一起来到心语室,我再次重复以上方法,给了一根橡筋套在她手上。可她还是不放心,问:“要是再想怎么办?”我说:“偶尔想一下也没什么,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害怕,不会导致危险或威胁,按照以上方法去作,不久就会消失的。以后有时间常来心语阅览室看看书,对自已的心理多作了解,学会自我调节,你的心理素质就会提高的。”母女俩这才露出笑容,谢过老师轻松地走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