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2|回复: 0
|
大红门,昔日风景如画的皇家园囿
[复制链接]
|
|
<font style='font-size:1px;color:white'>ttxhfree</font>
<div class="endSummary">
<ul><li>
昔日大红门是皇家园林,风景如画,在明清时期是南苑的重要之门,它是帝王赴南苑必经和歇憩之地,也是各地信使及给皇宫送粮米等人所经之地。
</li></ul>
</div>
<P> 大红门在明清时期是南苑的重要之门,它是帝王赴南苑必经和歇憩之地,也是各地信使及给皇宫送粮米等人所经之地。追溯历史,明代永乐十二年(1414年)扩建皇家苑囿南海子时辟四门:东红门、西红门、南红门、北红门,北红门为南苑的正门。清代乾隆年间又增五门,为九门,在北红门东边建一门,称小红门,原北红门改称北大红门,后简称大红门。</P>
<P> 大红门原址在今341路公共汽车站附近,它有三座拱形门洞,中间者大,两边者稍小,上面覆盖着黄色琉璃瓦,门漆饰红色。此门洞可通行马车、轿子、汽车。</P>
<P> <STRONG>大红门旧事</STRONG></P>
<P> 大红门南边两侧建有东门房、西门房。东门房是清朝南苑的重要门房,除驻有守军外,还有两名门军,负责南苑九个门门军的联络。东门房现存七间北向平房,原由大红门派出所使用,现由丰台区人力三轮车客货运输管理站六分站使用。西平房已无存。</P>
<P> 大红门里有南苑奉宸苑、更衣殿、地藏庵、龙神庙等建筑。南苑奉宸苑是管理行宫、寺庙等事物的机关,其官署旧址在今大红门东后街156号院内。更衣殿是帝王进入南苑后更换衣服的地方,更衣殿与奉宸苑相邻。《日下旧闻考》记载:“南苑官署房三层,共十有八间。更衣殿,乾隆三年(1738年)建,殿内恭悬御书额曰:‘郊原在望’,联曰:‘旧题在壁几行绿,晓日横窗一抹殷’。”</P>
<P> 当年,大红门是风景如画的地方。弯弯曲曲的凉水河和高低起伏的苑墙在大红门北边由西向东延伸。凉水河上有一座石桥,名永胜桥、大红门桥。凉水河北岸有九龙山,共三座土山,高十余米,长约1.5公里。九龙山北边有一座碧霞元君庙,俗称南顶,是北京“五顶”之一。庙前有两座牌楼,为四柱三卷门式,楼顶为筒瓦大歇山顶,五彩重昂斗拱。</P>
<P> 清代吴长元《宸垣识略》载:“九龙山在南顶永胜桥北岸,乾隆间疏浚凉水河土堆成。自西至东,约长三里,高二三丈不等。委蛇起伏,宛如游龙,环植桃柳万株。开庙时,游人挈榼敷席群饮。夏木阴阴,水田漠漠,不减江乡风景也。”清澈的凉水河映照着南岸的苑墙和北岸的九龙山。凉水河、九龙山、苑墙宛如三条欲飞的巨龙。凉水河里鱼群畅游,河畔稻田碧绿,九龙山上桃红柳绿,苇塘里水鸟鸣叫,形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P>
<P> <STRONG>乾隆康熙多次写诗赞颂大红门风景</STRONG></P>
<P> 在大红门地区曾发生过一些历史事件和故事。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四年五月在大红门举行隆重的郊劳礼,迎接平叛凯旋的将军。是年三月内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布尼尔乘北京清军赴前线围剿三藩之机,在东蒙辽西一带发动叛乱,起兵反清,康熙帝派大将军鄂札、副将军图海率数万人出兵追剿。出师两个月的大军迅速平定布尼尔的叛乱,解除清朝在三藩之乱时的后顾之忧,清军凯旋北京,康熙甚为高兴,亲率诸王贝勒大臣于南苑大红门举行隆重的郊劳礼。</P>
<P> 黄三太打虎的故事就发生在大红门外。康熙年代,南苑驯养的老虎从笼中窜出大红门,正赶上康熙皇帝来南苑打猎,此虎被黄三太用飞镖打死,康熙皇帝赏给他一件黄马褂。</P>
<P> 冯玉祥将军在南苑驻军时为了表达抗日的心情,在大红门的门洞上题了三条大字标语,在东小门洞上题写“努力奋斗”,在西小门洞上题写“救我国家”,在中间门洞上题写的是“亡国奴,不如丧家犬”。1937年“七七事变”时大红门是二十九军与日军激战最烈的地方,抗日英雄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牺牲在大红门。</P>
<P> 昔日大红门是皇家园林,除宫殿、庙宇外,是苇塘、树木、动物等自然景色。清末由于八国联军的破坏及国库空虚,南苑被废弃。今日大红门已发展成闹市区,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由永定门至南苑镇的六车道柏油路和南四环路从大红门旁边通过,有大红门路、大红门南路、大红门西路,有大红门火车站,有多条公共汽车线路通过大红门。</P>
糹糹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