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34|回复: 2
|
大学生常见心理冲突
[复制链接]
|
|
<STRONG>大学生常见心理冲突</STRONG>
<P><FONT face="MS Shell Dlg,Tahoma,sans-serif,宋体">1、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BR><BR>大学生对未来有自己的设想,一般理想比较高,希望将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有的同学立志成为“帅才”或“特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有的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没有的信心和方法;有的学生只有美好的向往而没有切实的行动;有的眼高手低,不喜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鸣惊人,这就必然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BR><BR>2、 情绪与理智的冲突<BR><BR>大学生阶段的情绪是丰富而动荡的,往往容易激动、兴奋,或者转向反面而消沉、失望。特别在挫折面前,情绪容易走向极端。其原因是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往往从某种感性认识或经验直觉出发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事情,以个人的情趣、好恶为标准处理事务。但大学生渴望成熟,渴望像成人一样稳健地处理所发生的事情,这就必然产生情绪与理智的冲突。<BR><BR>3、 独立与依赖的冲突<BR><BR>从中学进入大学,伴随着生理逐渐成熟,反映在心理上,则增强了独立的倾向,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大大加强。他们渴望摆脱家庭和老师的束缚。但是,大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经济必须依赖父母的供给,而且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还不能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恰当社会交往中的各种关系,一时难以摆脱对家庭、老师的依赖,不可避免地造成独立与依赖的矛盾。<BR><BR>4、 乐群与防范的冲突<BR><BR>大学生远离亲人,渴望交友,乐于群体活动。但大学生相处的时间较短,一时难以建立心贴心的真情与友谊,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是带有试探和防范的心理,这就产生了乐群与防范的矛盾。大学生经常感叹接触的人很多,信得过的人却很少;同学很多,知心朋友很少。<BR><BR>5、 求知与识短的冲突<BR><BR>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渴望成才,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匮乏,认识、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常常以自己的好恶判断是非曲直,决定取舍,缺乏全面、辩证观点,容易出现认识的片面性、随意性和绝对化,个别甚至走向极端。<BR><BR>6、 自尊与自卑的冲突<BR><BR>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成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受到社会的称赞、父母的宠爱、同龄人的羡慕,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自豪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然而,大学里人才济济,高手如林,许多高中时期的尖子优势不再明显,失去了往日的荣耀,易产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学因此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虑感,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不求进取,甚至走向退学和轻生等极端。<BR><BR>7、 竞争与求稳的冲突<BR><BR>当代大学生平等竞争意识较强,渴望在平等垢条件下竞争一切,以便最大潜力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深恶那种投机取巧,靠侵害别人的权利获取好处的行为。但实际竞争又怕风险,抱怨竞争的残酷性,出现求稳心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在择业时表现得尤为突出。<BR><BR>8、 追求与安逸的冲突<BR><BR>大学生大多追求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希望在大学阶段奠定良好基础。但是面对紧张而清苦的大学生活又向往一种安逸的生活。新生和毕业生尤为突出。新生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走进大学,认为“大功告成”,该松一口气了。毕业生觉得大学几年太辛苦了,毕业论文之后又是的工作,不如抓紧毕业前短暂地休息一下。大学生常常在这种矛盾中生活。<BR><BR>9、 性冲动和性压抑的冲突<BR><BR>牌土青春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已成熟,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然而,由于受社会道德、法律、校纪等方面的制约,性冲动受到压抑。一般大学生通过学习、工作、文体活动和社交活动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以正常释放,使之得到某种程度的转移和升华。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性知识,对性问题有偏见,性冲动得不到正常的转移,久而久之造成性冲动与性压抑的尖锐冲突,出现性心理异常。<BR><BR>以上这些心理冲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和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BR><BR><BR>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BR><BR>科学研究表明,导致心理疾病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与特殊学习环境以及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R><BR>(一) 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BR><BR>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8~2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适应课题。处在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大学生们,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极易适应不良,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心理因素可以概括如下:<BR><BR>1、 自我同一性的危机<BR><BR>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确定“自我同一性”,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情绪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BR><BR>2、 个性的缺陷<BR><BR>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人的个性有直接关系。性格过于内向的人,心胸狭窄、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患心理疾病。<BR><BR>3、 心理素质的不完备<BR><BR>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公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也影响他们的健康。从现实看,随着整个社会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应激和压力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不少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自责自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BR><BR>4、 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BR><BR>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极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BR><BR>5、 性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冲突<BR><BR>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由于性机能的发展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调节,存在性压抑,而出现焦虑不安感,甚至以某种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BR><BR>(二) 大学特殊环境和任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BR><BR>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心理压力很大。同时,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即校园和条件并不理想,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受到多方重视。<BR><BR>1、 学习负担过重<BR><BR>对学生学习时间的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达十小时以上,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期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活动机能减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受到限制而影响学习效率。学习负担过重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及外界压力过大,学校引导不利等因素有关。<BR><BR>2、 专业选择不当<BR><BR>学生高考选择专业时具有一定盲目性。因对大学专业设置不太了解,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不符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调换专业的要求。一旦解决不了,就闹情绪,表现出对学习无兴趣,情绪低落,消极悲观,随意缺课。长此下去,会使心理矛盾强化,导致现在所学专业确实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今后还会有多次选择的机会。<BR><BR>3、 不适应大学生活<BR><BR>从中学到大学,环境改变很大,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乃至人际关系,都需要重新适应。比如学习方面,中学老师讲得多,而大学要培养自学能力;生活方面,中学时父母照顾多,而大学要培养自理能力。从心理适应讲,中学的学习尖子周围充满着赞扬声,优越感强,但到大学,尖子荟萃,自己原在的优势不明显,学习上遇到一点挫折就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使情绪低落。<BR><BR>4、 业余生活单调<BR><BR>大学生活仍然可以用“三点一线”来概括,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课堂、食堂、宿舍,生活相对比较单调,缺乏足够的娱乐场所。而青年人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对业余生活的多样化要求迫切,但常常不能满足,因而缺乏生活的乐趣,感到枯燥无味。</FONT></P>
┆┆ |
|
|
|
|
|
|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6-7-8 22:13:59
|
只看该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