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35|回复: 0
|
纪念新丰一中建校八十周年
[复制链接]
|
|
清远校友时刻思念一中
清远市的全体校友怀着对母校的热爱,对家乡的一片热心,以格外兴奋的心情,祝贺新丰一中建校80周年。
所见所闻,深感母校在中共新丰县委,新丰县人民政府领导和关怀下发展很快,比起我们在校时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校舍建设与教学设施已非昔比,学生人数激增,学生的年龄与性别结构起变化,知识结构大大更新,考入大学的学生每个时期都在增加。
一中这位母亲已过八十春秋,不同于一个人的年龄。她年岁越大,生命力就越强,弟子越多,就愈加兴旺,新丰一中的桃李已遍布国外和全国各地。建校以来造就了大批政治专家、军事专家、经济专家、工程技术专家、医学专家和文化艺术体育的尖子人物。可见,母校业绩显著,对社会贡献不一般。
在母校和新丰一中校友会的支持和关怀下,清远市校友分会于1991年11月10日诞生,原新丰县副县长、新丰一中原副校长陈罗章、新丰一中原副校长刘宪保和李汉林老师到校友分会成立大会祝贺讲话,介绍家乡和母校的建设成就,询问校友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与大家合照留念。他们的亲切举止和热情洋溢的讲话,深深地、永久地、印在清远校友的心窝。校友们深受感动,表示要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母校建设分忧,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清远新市建设做出贡献,为母校增光。
自从新丰一中建立校友会之后,不断向四方儿女传递母校信息,儿女们也时刻思念母亲,不少校友在探家、公差之时,总要踏入母校大门,回忆亲恋。从当今的师生身影,联想自己以往身处学校的师生情,从眼前母校的改革、建设的活生生成就,追忆过去年代亲身劳动创校创业的艰辛,从而激发自己热爱母校的深切情感。清远市的校友是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的,是关心母校、关心新丰教育事业的。
我们为何有这样大的内在积极性?这是有其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的。因为大家同出一源,是党和学校把我们引上革命的道路,把我们造就为社会有用人才。这种特殊的感情,任何力量也无法割断。老理事长黄中钦在一次讲话中说到:“人生不知有多少难忘的事,它们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是共通的,就是不忘故乡,不忘母校……这故乡情、母校恩,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的。”他说了我们要说的话。不是吗?母校和校友分会进行的每次纪念活动,我们都看作是一堂生动有效的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爱母校的教育课。总感到是对老师的拜会,与校友相处谈心的时间太短,这种恋恋不舍之情,难以用文字表述,用时间弥补。何故呢,校友们有这样的共同感受和回答:第一,无论走得多远,离开的时间多长,都会对养育自己的故乡——新丰,有永远不可磨灭的怀念和极深的记忆;第二,对亲爱的母校——一中,有着深厚而牢固的思念情怀,一中在我们身上打上深深烙印,她是长辈们为之奋斗过的地方,是我们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摇篮,是我们走向工作和革命的起跑点;第三,新丰一中在新丰各历史阶段——反帝反封建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等九个时期中,培养了大批的各种层次的栋梁之材。现在,全县人民乃至国内外校友,对这所在历史上做过重大贡献的学校自然寄予更大的期望。这几天的纪念活动是支撑我们搞好校友会工作和今后支持建设母校的精神支柱。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大家也就长途跋涉走在一起团聚。我们这些少小离校而现在已是白发斑斑的老头子、老婆子的人,更会体验出这种精神内聚力量的重要和可贵。
第二、追忆在母校的生活片断
我的青少年时代几乎都在新丰一中度过。父亲吴寿熊1941年任新丰一中校长,不久母亲黄惠清也在一中任职员,两位姐姐在一中读书,全家住进了一中。抗日战争胜利那年9月我考入一中。那是1942年至1950年冬,除这中间离开一年半外,都生活在一中。我目睹一批又一批本地和外地老师投身一中任教,一批又一批学生走进一中,又从一中走向社会。他们为我签写临别赠言,里面的各种字体或质朴或雄健,装满了我的好几本纪念册,父亲在繁忙中也别有心思翻阅着它。如今,在纪念册留下芳名的人,多数已不在人世,我一直怀念着他们。
还记得在抗日的紧张岁月,学校被日寇飞机轰炸,人与财物受损的情景,学生被迫带着书本、黑板、餐具,将课堂搬到郊外坚持上课。城北一带漫山遍野是一中师生,《黄水谣》、《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声响彻上空。当日机来骚扰,只要阿玛庙门前树上的钟一响,架在东瓜坑山顶上的一中报警钟亦响起来,不多时,师生们走进伪装的防空洞或密密的树林里,敌机哪能找到一个影子?那时,我虽未入读一中,但早已卷入他们的生活圈,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1950年3月,我从广州返回新丰一中就读。那时,为纪念郑选民烈士,母校被命名为“选民中学”。解放之初,百业待兴,师生生活艰苦朴素,一些同学手头缺钱,要买些文具,就提上几斤谷子到店上去,充当货币流通。晚上自修,为节省一点点灯油,很多同学点着5号油灯,还不愿意把灯火拧大。昼夜的集体学习和生活,学校对我们进行着牢固的丰富的基础教育,使我们受到艰苦朴素作风的培养,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的锤炼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的熏陶。
新丰一中是座进步的熔炉,使人有好学、争先的志气,在学业上长足上进,且在政治上要求上进。一中在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之前,已经有一批同学秘密入团了。1950年11月26日,学校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就召开第一批新团员入团宣誓大会。几十名新团员庄严宣誓,我代表新团员讲话,凭着对党、对青年团、对新中国的热爱,以及那么一股干劲,一个美好的人生愿景,向毛主席、向祖国、向新青团表决心。这个光荣时刻,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上一直向长远的奋斗目标迈进。追本溯源,没有母校哺育的雄厚根基这个动力之源,哪有日后的进步和业绩呢?
父亲吴寿熊是勤奋之人,在教育中重效果。初任新丰一中校长之时,校舍被日机轰炸,百孔千疮,经费无着,学生甚少。为开源,他动员社会各界募捐。他努力扩大招生范围,特别是新丰女子读书的极少,实施女生免费进校。又组织师资力量,开设秋季班、春季班。为提高教学质量,每年徒步广州,聘请高质教师来校任教。他身先士卒,带领师生劳动,在校园和后山种上树,种菎蔴,绿化校园。为了学校,他工作得忘家,小儿子、小女儿病死都照顾不到,临终也见不到面。其本人在1946年险些累死在工地上。经过七年半的努力,新丰一中面目一新,社会评之为“教导有方”。
校友对母校的殷切期望
新丰一中80年来变化巨大,桃李遍天下,成就可喜可贺!今后将担当着发展壮大的历史重任。新丰一中是卧龙藏虎的地方,她将继续不断地为中华民族培养、挖掘和输出杰出人才。因此期望政府和教育部门,在校的师生员工,共同把一中办得更好,加强领导,激励意志,使母校的文化教育事业开创新的纪元,如学长罗青天生前写道:“源源不息育贤英,桃李春风斗艳研”。母校除需要近身儿女关照外,也需在外的桃李关心,通过广泛的联络,使校友们支持母校发展的热情长盛不衰。
祝愿新丰一中前程无际,万代生辉!
2008年1月12日
作者介绍:作者父亲系原新丰一中校长吴寿熊(新丰一中高中部的创办者,1941-1948年任校长)作者随父在一中生活多年,目睹一中发展历史,欣闻新丰一中举办80周年庆典,回忆往事,心潮起伏,于是写了此文,以此为一中80周年庆典献礼。
冂冂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