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40|回复: 6
|
1976年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
|
我们1976年小学毕业那会儿,学校不叫“一小”,而是“红小”——红卫小学。那还属于革命的年代,没有少先队,没有几道杠,我们都是红小兵,当年这个称号在我们心目中是很崇高的。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次跟同学打架——实际上是别人欺负我,当时我很弱小,感到无助就想动刀子——削铅笔的铁皮,结果被报告给红小兵纠察队的小姐姐,我被罚写十八份检讨,每个班发一份。我并未因此就记恨她们,反而对组织更加敬仰了。
当时不像现在的小学生那么苦那么累,没有奥数班、钢琴班、书法班什么的,“音乐课”叫“唱歌课”,教《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星歌》等革命歌曲,“美术课”叫“图画课”,不记得学什么了。“语文课”实际包含了“政治课”的内容,课文中有不少毛主席语录、革命故事等。“常识课”应该是相当于现在的“自然课”吧。被选入“文艺宣传队”的同学就比较幸运,经常排练唱歌跳舞,受文艺熏陶,我羡慕得不得了。
劳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叫学工、学农。经常去冬瓜坑农场劳动,挑肥、松土、捡稻穗什么的,当时觉得要走很远的路。
五年级时全国“批林批孔”、批邓,我们经常要抄写大字报,用毛笔从报纸上抄批判文章,然后贴墙报。这种经历也就当是练书法吧,对提高写作好像也有点帮助。
那时不用升学考试,也不用择校,我们读完小学后,都顺理成章地进了一中——当时叫“红卫中学”。中学的学生组织叫红卫兵,我们“小学鸡”刚上来还没资格加入。初一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还有“政治”、“英语”、“农业”。“农业”全称“农业基础知识”,内容不记得了,好像有农作物根系、水土保持、氮磷钾肥之类的,反正当时中学没有数理化,就有“农业基础知识”和“工业基础知识”,应该是当时人们认为学好这两门知识就足够建设好社会主义了。“英语”还好,老师是个长得洋气的女华侨,腔调很卷,跟别的英语老师就是不一样。
学工、学农劳动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各班、级要轮流到离校近10公里的鸡公田农场劳动,那些山路就算空手走也是够累的,还要挑肥上去,还真能锻炼人。我们刚开学就被安排到鸡公田农场住宿劳动两周,要自带被铺、米、油、菜干等。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对于我们这些“初一仔”来说是很新鲜的,我们很兴奋,苦啊累啊什么的也没觉得。
不记得是两个班还是四个班一起,成百号人住在山上农场的礼堂里,睡地铺,底下垫着稻草,睡觉时打打闹闹、吵吵嚷嚷,大家觉得很开心。吃饭就是各自用饭盒装好米、菜干放到食堂大锅里蒸饭,也觉得好玩。白天上山挖梯田、种油茶树,具体的情形已经不记得了。
这是我们刚步入青春时的人生第一课,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却发生了一件更重大的事。我们在农场住了接近一周的时候,忽然接到通知要下山回去,到家里才知道,毛主席去世了。27天后,“四人帮”倒台,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之后,“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两门课不用上了,人们相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文革时靠边站的老师被调到一中教我们,考大学成了学校和家长对我们最殷切的期望。后来,鸡公田农场拆掉了,我们最后一次上去是把拆下来的砖瓦挑下山来。
这一历史转折使我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原来预想不到的转变,曾经看着高年级同学的《工业基础知识》课本羡慕不已,想学习当工人要具备的知识;也曾经想过长大了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然后不知怎么样。
我们2009年的“鸡公田寻梦之旅”,实际上是在追忆当年那无忧无虑的纯真、快乐。假如鸡公田农场没拆掉,现在也许又变成学生的学农基地,成为孩子们的乐土;也许被发展为生态休闲度假中心,成为我们这些老童鞋怀旧的乐园。
但人总是要长大的,社会终究是要发展的,我们所经历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
ii |
|
|
|
|
|
|
|
7#
楼主 |
发表于 2018-3-16 23:39:51
|
只看该作者
这年头别只顾刷手机,老朋友们,回来吧里泡一泡,没准还能执到宝 |
|
|
|
|
|
|
|
回 2楼(西咪替丁) 的帖子
西咪替丁:我爸77,我妈76.
(2012-01-18 13:13) 老一辈的回忆,很有意思。 |
|
|
|
|
|
|
|
回 1楼(打击房产中介) 的帖子
打击房产中介:[s:107] 很精彩,我妈是一中75届毕业生,难怪他们不懂数理化。
阿姨和姨丈是很早期的大学生,现在也退休了,颐养天年的日子很安逸。 (2012-01-18 00:52) 我爸77,我妈76. |
|
|
|
|
|
|
|
[s:107] 很精彩,我妈是一中75届毕业生,难怪他们不懂数理化。
阿姨和姨丈是很早期的大学生,现在也退休了,颐养天年的日子很安逸。
ㄍ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