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小平老师《新丰记忆》的连载之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6:3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丰家园网,新丰百事通。
罗小平老师《新丰记忆》的连载之四
——(四)快餐式的工作方式

    在我之前,从未有过从音乐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新丰县,是否空前绝后就不清楚了。
    在外人的思维里,既是专业学校出来就应该对这一行一懂百通。我来后,很多音乐写作自然交给我。


    早上八点集中在会议室,队长捧着一叠油印好的文字剧本,发放给演员,分点角色,然后就会对我说,你回去写音乐配唱腔,十点钟拿出来刻蜡版。就像在办公室吩咐秘书把一篇文章打出来这么简单。一个小歌剧唱腔有七八段,连开场过场等等,大约十几段吧。我也很简单,没想过不行。其实那时什么素材积累都没有,写的是南腔北调,想到那就写到那。记得我写的第一个小歌剧旋律风格完全是陕北调,后来又写小合唱、舞蹈音乐……。写作的方式依然是快餐速度,文字交给你之后,几乎就有人在等着刻蜡版。


    这种写作方式实际很锻练人。在新丰,我在毛主席语录发表的过程中边听边配曲,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把语录念完几分鈡后,新出笼的语录歌就已经交到惊讶的队长手里了。随着群众欢呼游行,剧团的同事就唱着最新出笼的语录歌登台表演。我当时整个人处于写曲的狂热中,抓到歌词就想让它插上旋律的翅膀,没有更好玩的游戏了。


    这种快餐式写作习惯一直保持至今。后来在韶关文工团,创作会上领到任务,散会时就交稿了。在国外巡回演出,临时更换节目或改变表演形式的事常有,往往得到消息离登台只有几个小时,只好在候车中写音乐,到剧场排练一次就演出。后来我回母校进修作曲,一次在等上作曲课的时候,怕老师说我写得少,站在门外我用刚刚在图书馆抄下的歌词加写了一首,复课中老师反而说所有功课这首最好。当我告诉她这曲是刚才在门外写时,她诧异地望着我,久久没说话。后来有人告诉我,老师高兴地对人说,罗小平竟然能在走廊作曲。她不知道,长期工作在演出第一线,面对瞬息万变的本事就是要快!这种能力优点很多,缺点也很突出,长期这样已经不习惯对作品精雕细刻,写作只追求现场一时的感觉,当老师要求把作品再修改时,找不回原来的感觉就会对作品越改越陌生,最后连听也不愿听,宁可另起炉灶。


    所以我只可以做战地作曲家。想不到开始的工作方式会对我影响至深。
   回想在新丰的写作,我常会发笑。那时的剧情,本本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一有矛盾就是两条路线的斗争。若反方有一位是根正苗红的人肯定就是被走资派所蒙蔽,这时一位老贫农出来忆苦思甜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因此,几乎场场都有忆苦的唱段。


    一句“想起旧社会……”,音乐就来个散版,“1……7……6……5……”二胡在颤弓、扬琴在低音区轮奏,表示黑暗来了,然后扮演老爷爷的演员颤颤兢兢地开腔:“旧……社……会……”,不知要唱多久才完。后来在韶关地区文工团乐队里吹管乐的同事就说,凡是一到“旧社会……”,他们就上洗手间,因为这种唱段几乎要唱到最后一句“立志为无产阶级奋斗”的时候才会加奏管乐,他们说从洗手间回来也许第一句唱腔拖腔还未完呢。


    我没有统计过在新丰期间写了多少作品,我的作用和单位里修电灯的工人一样,随叫随到,也不知道修理了多少回。

编者:每个时代的音乐都有独特的特征,文革期间的“三突出”是典型的例子,就像是一套公式,大家都遵循这规律来创作与表演,而战地新歌式的创作要求,使创作者为难的同时也造就出新形势下的战地作曲家。

注《新丰记忆》连载四是由丘绍淳老师于2014年11月9日发布于其qq空间。

Υ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 支持 反对 微信

广播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掌上论坛| 新丰家园网

© 2004-2018 新丰家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粤ICP备2024327970号 网站联系QQ:89919308 电话:0751-22895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