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12|回复: 2
|
新丰县建县的历史源流探讨
[复制链接]
|
|
新丰历史源流久远。据有关史料记载:新丰曾三易其名,多次迁移治所。南齐武帝永明元年(483)置新丰县,治所设在今县城之东南隅,新丰江南。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丰县为休吉县,治所设在今县城东,新丰江南。大业三年(607)并入河源县时废。明隆庆三年(1569),析河源县地,兼割英德、翁源两县之东南隅设置长宁县,治所初设在长吉都之沐河竹坝(今属连平),隆庆六年(1572),治所迁至鸿雁洲(今丰城镇东象岭坪大营一带),万历元年(1573)迁治所于君子嶂下(今新丰县城),延续至今。
现对南齐至明朝设县历史进行探讨。
一、齐时新丰设县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新丰在秦汉时属龙川县地,南齐永明元年(483)析置新丰县。自建县至今已有1519年的历史。但在距今一千五百多年以前,就有古人类生活栖息在新丰这块土地上。据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结果表明,新丰有28处新石器杉篙内、周时期古人类居住遗址。其中,在今县城之东南隅的马头圩附近就有11处。如乌龟墩、屯子岭、赤坭岭、军屯坳背墩、寨坪、马地围、新树坪、瓦楼岭、石坑坪等。从各个遗址中发掘有大量日常生产、生活以及战时使用兵器等遗物,如磨光制的遗物有石奔、石铲、石环、石砺;质地坚韧的陶纺轮及各种花纹流畅的陶器;战时使用的兵器有青铜凿、斧、箭、镞、矛等。由于当时新丰属“陆梁地”的一部分,受横亘南岭山脉阻隔,处于崇山峻岭和恶雾毒虫的原始地带,土地广袤蛮荒,人口稀疏,林菁浓密,瘴气熏人。这些古人绝大多数以林中结竹木障居息山险及居住在近水的山丘上,利用山地刀耕火种,从事粗放的农业生产,以及烧制陶器等。这些古人称为蛮僚,谓之称畲,土人称居为輋。
以上讲到新丰属“陆梁地”一部分,所谓“陆梁”《史记〈正义〉说》,故曰“陆梁”。《本纪》说“略取陆梁地”,《南越传》说“略取扬越”。“陆梁地”相通于“扬越”,前者指地域,后者指居民族属。张晏注,扬越,扬州之南越。《史记》“正义”谓:“夏禹九州(广东本地)本属扬州,故云“扬越”。 《广东新语.事录》“南越初起”条谓:“略定扬越,以谪徙民与杂处。扬越盖自古谪之乡也。”扬越在西周时,主要分布于今洞庭湖至湘江一带,东周以来不断向岭南迁移。秦朝时在广东设置南海郡,郡治设于番禺(今广州市),下设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新丰属龙川县地。
东晋至南北朝,由于北方多战乱,且常在少数民族统治之下,汉族人民大量南迁。在另一方面,由于南朝领土日蹙,统治者为了加紧剥削和安插部署,对行政区划分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即郡县大量增加。《南齐书》谓:“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不多,而俚燎猥杂,皆楼居山险,不肯宾服。西南二江,川源深远,别置督护,专征讨之,卷握之资,富十世。尉他馀基,亦在霸迹。江左以其辽远,藩戚未有居者,唯宋随王诞为刺吏。”南海郡岭县十三(番禺、熙安、博罗、增城、龙川、怀化、西平、绥平、新丰、罗阳、高要、安远、河源)。新丰是南海郡岭县之一。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五“沿革志”记载:新丰在“秦汉、三国、晋、宋为龙川县地,南齐永明元年(483)析龙川置新丰、河源二县”。新丰建县于南齐,说明这个时期比较多的中原汉族,由闽、赣迁入。这就是新丰设县的历史背景及原因所在。
二、隋朝时新丰改休吉的历史原因
据《隋书》记载:“新丰县属龙川郡,十八年改休吉,大业初省入河源焉。有龙山、亢山,有修江。”《惠州府志》记载:“休吉县,隋开皇十八年以新丰县改称,属循州,大业初(广东省通志)<沿革志>562—199页河源县条记载为隋大业三年废”。
新丰县改休吉,是与晋至隋初长期分裂的政局有关。自南齐置县至隋初,封建朝庭为了达到安插部局的目的,对行政区进行封建割据,滥置郡县,连新丰疆域也不另外地进行割据,到了隋朝时,新丰疆域被越割越小,新丰县子民不得不向朝廷呈奏,意曰:“休止”,至开皇十八年(598),因镜内有龙山、象征吉祥,故改称休吉县。后来,隋文帝鉴于南北朝以来滥置县之弊,乃将州、郡、县大量合并精简,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大业三年(607),又将州改为郡,成为郡、县二级制,休吉县被并入河源后而废。
三、明朝设立长宁县的历史原因
新丰自隋大业三年(607)与河源县并县后,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朝政腐败,地方官府、地主阶级加紧对农民的压迫剥削和掠夺,民不聊生,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嘉靖三十三年(1544),五谷不登,米价腾贵,连年凶荒,饿殍载道,长吉都籍民朱廷福、李亚元等组织七千多农民在小长江、梅坑洞、诸家镇、马头、大湾田、福水、沐河、东埔、溪东、大田、横輋等地阻止富豪运谷出境,拦截运谷船,把截获的粮食分给农民以渡饥荒。四十三年(1564),李亚元联合龙门、河源、龙川、从化、英德、翁源等数万农民聚集于长吉都十八峒(即梅坑、丰城、马头、石角、锡场、大席、隆街、田源一带),“称王造殿,称侯伯,封总督,设内班大将军,攻博罗、龙门、增城、从化、英德、翁源、和平等县,杀官绅、劫富济贫。”使“徒党渐盛,遂不可制。”四十四年(1565)正月四日,长吉都籍民李茂昌,具本上京呈奏,伏乞:“乞都察院转行抚院衙门,调遣官兵分行五县剪剿寇毕,查照先年奏准贵松县始割止邻县,翁源黄雪二洞上下磜头粮米一千里长一图,英德、象冈、甘棠粮米一千里长二图,臣都开扯三图,凑成新邑额……而斯民永享安宁”。世宗皇帝纳李茂昌奏,于四十五年(1566),命巡抚御史陈联芳监督“进剿”,命总兵俞大猷率师八万,会同南赣军“围剿”河源、龙川、和平、翁源、英德、从化六县的数万骚乱农民。二月七日,总兵俞大猷、副使张子弘,众议炜议高游击、魏宗淦,统率汉士官兵驻营于长吉都马头云溪、戈罗,隆庆元年(1567),出兵扫荡,在军粮屯(即令马头军屯)等地剿灭李亚元等二万余众,焚毁营房。隆庆三年(1569),督臣吴桂芳奏,析河源地的长吉都(今锡场、大席、隆街、田源、溪西、马头、石角、丰城、梅坑等地),兼割英德县之象冈、甘棠两都(即今沙田、遥田、回龙、青塘、白沙等)及翁源县之清贵都(即今黄磜、磜下等地)设置长宁县。欲图长安久治,而斯民永享安宁。当时设县疆域范围,据明万历三年绘制的《明少宰杨起元郡志县镜图》记载:东抵河源县界二百二十里,东南抵博罗县界一百五十里,北抵翁源县界七十里,东北抵和平县八十里,西北抵英德县界一百二十里,西抵英底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抵从化县界五十里。明崇祯八年(1635)割隶长吉二图(即沐河、大田、小水、即今隆街、田源、溪西)建连平州后,疆域改为:东五十里至百叟与连平州分界,东南一百三十里至立溪水口与河源县分界,东北八十里至西草与连平州分界,南四十五里至板岭横溪水与龙门县分界,北八十里至磜下与翁源县分界,西一百二十里至白沙镇与英德县分界,西南八十里至流溪与从化县分界,西北一百二十里至黄牛头、桃峒与英德、清远县分界。
民国三年(1914),因避免与江西、福建省长宁县重名,复南齐旧名为新丰县。
四、新丰县是否以新丰江得名
新丰县名的来历和演变说法不一,在1982年全县地名普查时,是“以境内有新丰江而得名新丰县”。究竟先有新丰江名还是先有新丰县名?在很多志书上都没有定论,如民国版《地名辞典》、《辞源》、《舆地纪胜》等记载:明置长宁县,民国改曰新丰县,取旧县为名。复南齐旧县名,可能因新丰江得名等。就连乾隆三十年版和道光十九版《长宁县志》也无记载新丰县名的由来。笔者带者这个问题查阅了有关古代历史志书,如《隋书》记载:“新丰县属龙川郡,十八年改曰休吉县,大业初省入河源焉。有龙山、亢山、有修江。”有如中国文化研究所编印的《中文辞典》记载:“新丰江在南齐时称南河,即源出西北、东南流经县南至河源县入东江,即以南河在邑南故云”。从以上可以看出,新丰江在南齐时称南河,隋朝时称修江,只是在乾隆三十年版《长宁县志》卷一“山川”部分才有记载“新丰水”名称。因此,新丰设县不是以新丰江而得名,而是南齐永明元年(483)析龙川新置县,取“物资丰富”之意而得名。这就是新丰县名的由来之故。
五、南齐时新丰县治在何处 据国民版《辞源》记载:“新丰县,南齐置,故城在今广东省新丰县东南”。江西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南齐置新丰县,治所在今新丰县城东南隅。”民国版《地名词典》记载:“治所在今新丰县东,新丰江南。“从以上资料看,只记载治所的方位,没有记载具体地方,究竟县治设在何处?但文献缺乏。因此,笔者只能借助文物普查资料去考究。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在今县城东南隅的马头镇层坑村赤坭岭昂塘坪处,挖掘出大量日常生产、生活遗物及迄今尚存的古墙基一条,长约百米,据考古工作者初步鉴定为宜古集居,笔者认为,此处是南齐时新丰县治所遗址,与“治所设在今县城东南隅”的方位相符。为什么呢?因为处属丘陵台地区,地势较平坦广阔,而地位又比较适中,且位于新丰江(古称修江)干流与层坑河(古称横溪)和石角河支流的会合口出,在离此不远的马头圩又有羌河(古称云溪)自西北向东南汇入新丰江。而昂塘坪此地东南部又多小山丘(即军屯、层坑一带)可以依托,平时避免水淹,战时又可以作为制高点,有利于防御。交通方便、水路、陆路都可以分通河源、惠州、龙门、广州等地。故马头层坑昂塘坪处是南齐新丰县治所设之处。
彳彳 |
|
|
|
|
|
|
|
有人知道这个贻燕堂在新丰城的哪个地方吗?光绪丙申年是公元多少年?
づづ |
|
|
|
|
|
|
|
万历元年(1573)迁治所于君子嶂下(今新丰县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