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73|回复: 8
|
是谁帮助诸葛亮上了西施的床
[复制链接]
|
|
 最近,有三条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新闻显得特别刺眼。
第一条是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百家讲坛讲述《史记·汉武帝情变之谜》时公开抛出的“独家”揭秘,那就是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美丽的“凤求凰”爱情传说恶搞成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动机不纯、骗财骗色、涉嫌包二奶”。
关于这条新闻的详细内容,网上随便google或百度一下便可一清二楚;关于在央视“百家讲坛”混了不短时间的王立群教授来说,为什么要恶搞已经流传千古的爱情传说,其实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眼看着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他们一个个借着“百家讲坛”红遍大江南北而赚进成百上千万的银子,自己依然显得默默无闻,再不搞出点名堂来,人家“百家讲坛”怕是要把自己给撵下台了。所以,恶搞“凤求凰”的爱情传说就这样被戏说出来了。
简单一句话:王立群教授的恶搞只是别有图谋的做秀和炒作,与史实无关,与名利有关!
第二条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新闻是:诸葛亮想做皇帝。这是陕西省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研究得出的结论,胡觉照认为,促使人从正确认识上倒退的原因,只能是个人利益在作怪。诸葛亮放弃正确的治国初衷,将全体民众绑上战车,去进行没有胜利可能的北伐,其根源就是自己的皇帝梦。为了自己做皇帝,他打出了愚忠的旗帜,即“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胡教授还从《三国志》和《诸葛亮集》里搜刮出好些作为证据的言论,借以进一步阐明“诸葛亮是打着愚忠的旗帜,想取刘禅而代之自己做皇帝”的结论。
一个65岁的教授,居然还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和大胆的揭秘,也许凭的是深厚的学识底蕴,但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做秀——全中国的人文教授们都在拼了老命地秀,而且秀得很风光,错过了“出名要趁早”,又不能倚老卖老地瞎掰,总不能再错过如今这最好的“越炒作越有肉吃”的年代,总得与时俱进地秀一回吧,要不枉费了几十年的寂寞埋头做学问了。
第三条新闻则是:已届97岁高龄的文怀沙老先生说他准备出版一本书叫《先秦七子》,即: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屈子和西子,也就说,他要为西施重新涂脂抹粉,让她成为与孔子齐名的中国圣人。
如果说揭秘出“诸葛亮想做皇帝”的胡觉照教授尚嫌不够老的话,那么这位97岁的国学大师够老了吧,但他似乎并没有老糊涂,反而越活越精神,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亏待了西施,而他现在想为她正名——西施是伟大的,伟大得可以并驾齐驱地和孔子一起被尊称为“先秦七子”。
从纯学术的角度讲,也就文老先生敢这样石破天惊地为西施正名吧!但在做秀与炒作成风的时代,不得不怀疑文老先生也有这样的嫌疑。
司马相如成了涉嫌包二奶骗财骗色的伪君子;诸葛亮是个想当皇帝的野心家;西施是可以和孔子齐名的圣人。如此大胆的揭秘得出的如此惊世骇俗的结论,只能说,中国的古代史看来有重新书写的必要!
当然,这样带有做秀与炒作嫌疑的揭秘远还没有结束,就在这三条富有争议性的新闻发生的同时,一条更具争议性的新闻也出现了,那就是据揭秘:诸葛亮其实上过西施的床。
且别去管诸葛亮是否和西施是同一时代的人,且别去管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怎么样一个与丑陋无比的糟糠之妻如何的相濡以沫,更别去管诸葛亮如何把西施骗上床或者西施怎么色诱诸葛亮,总之事实是:诸葛亮真的上了西施的床!
这条可信度极高的揭秘,令人信服地推翻了文怀沙老先生尊奉西施为“先秦七子”之一的正名运动,因为像西施这样水性杨花的女子,无论如何是不堪成为圣人的;同时,这条揭秘也推翻了胡觉照教授说诸葛亮有做皇帝野心的推论,事实证明诸葛亮除了在正人君子背后隐藏着只是一张色狼的脸——他只是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不怎么出息的男人罢了。
而这条揭秘尽管不能证明王立群说司马相如是伪君子错还是对,却异曲同工地证实了一个真理,那就是: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司马相如如此,诸葛亮亦如此!
诸葛亮上了西施的床,相信吧,这条可信度极高的揭秘,无疑将为中国文学史上演义历史人物的评书、影视等增加许多浓抹重彩的素材与想像空间。从今以后,“关公战秦琼”将被彻底打入冷宫,“诸葛亮上了西施的床”,才是正点的吊人胃口的诱引!
攵攵 |
|
|
|
|
|
|
|
6#

楼主 |
发表于 2007-5-17 22:01:41
|
只看该作者
|
|
|
|
|
|
|
我觉得教授们怎么去看待历史人物,怎么去评价他们,这都是教授们个人的观点罢了。这个世界上,本来大家的世界观、价值观都不一样,在评论历史人物和自己的见解不一样又有何不妥呢?我们看了、听了,也只能当作参考,现在谁还会去为这些去做这些争议呢?不过真想不到的是,在我心目中,诸葛亮、司马相如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竟然也会被扯上“花边新闻”,呵呵……对于楼长所题的题目,我就觉得很疑惑:西施和诸葛亮,他们怎么能够成为情人?一个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在三国时期,一个是奴隶社会的人,一个是封建社会的人,怎么会扯上关系?呵呵,能够说出这句话的人真厉害! |
|
|
|
|
|
|
|
8#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1 22:39:5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只是转贴,介绍一下西施:
西施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淅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指,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吴亡后,相传西施随范蠡驾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终。
在西施由越入吴的路线上,南自诸暨,北迄苏州,所在均有西施遗迹。诸暨苎萝山麓、浣纱江畔尚存浣纱石、浣纱亭、西施滩、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迹。
西施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中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 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施故里的另外一种说法:
说到西施故里,一般人都会说是诸暨,但事实上,真正的西施故里是在萧山临浦镇。古代,沿浦阳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虽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历史上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以来,临浦镇归萧山和诸暨两地共同管辖。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再如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当时籍贯越州(绍兴)永兴人,永兴即萧山。萧山解放以前一直隶属于绍兴,后改属杭州。现就有许多书籍说贺知章是杭州人了。从事实上讲贺知章是萧山人,当然也是杭州人。但从文化这个角度上讲说他是绍兴人更加合适。因此关于西施故里的考辨也就可以解释。西施是诸暨人,也是临浦人,只是当时的临浦属诸暨管辖。
关于浣纱溪:
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来到这里。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己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依然炎热,俗称“秋老虎”。西施为了洁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两水交汇的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贯上了“浴美施”三个字。浣纱溪东的苎萝山,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埠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起埠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这不仅仅是传说,萧山临浦的西施古迹,至今犹存。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在萧山临浦施家渡。
临浦是杭州“一主两副六组团”之临浦组团中心区域,是浙江省中心镇,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城镇,萧山南部经济、商贸中心,第二大中心镇。早在宋代就形成集市,曾是“浙江六大米市”之一,自古商贸发达,物资繁盛。临浦人杰地灵,现代历史演义家蔡东藩在这里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还有追随孙中山的汤寿潜及老一辈革命家俞秀松等都留下了历史的足迹。这里还有峙山、茅潭江等秀山胜水,构成了临浦典型的“鱼米之乡”。如果西施故里的名称能还临浦,对提升临浦的城市品牌以及知名度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对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次巩固与升华。投资1000万的西施文化公园已在2004年底建成使用,内有西施系列浮雕,西施苎萝村、日思庵等建筑,占地共75亩。临浦在积极努力保护与发掘西施文化遗产。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