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1|回复: 0
|
外汇投资第二单或是必和必拓 外媒称有利可图
[复制链接]
|
|
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下一个目标,可能是必和必拓。若传闻成真,这将是中国国家投资公司对外投资的第二个项目。对全球资源类产品的储备公司进行有计划的股权收购,是迅速拥有全球资源市场话语权的最好办法
近日有海外媒体称,中国外汇投资公司(英文简称SIC)可能参股全球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
种种迹象表明,这绝非空穴来风。投资对象拥有大量中国急缺的铁矿石,还有铀矿等战略资源。而卷入数百亿美元并购大漩涡中的必和必拓此刻缺乏现金,这个全球矿业老大也不断寻找巨额资金来源。
第二单"传闻"
路透社近日报道称, 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下一个目标,可能是必和必拓。若传闻成真,这将是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对外投资的第二个项目。
荷兰资产管理公司Robeco首席经济学家Lex Hoogduin证实,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2000亿美元将会投向私人股份,中国对必和必拓展开并购的说法不足为奇。
Robeco隶属于荷兰合作银行集团(Dutch Rabo Bank Group),管理约1400亿欧元资产。
中国外汇投资公司和必和必拓洽谈的传闻已久,最早传出消息的是欧洲一家投行。有媒体随即采访必和必拓,均遭拒绝。香港《明报》7月6日报道称:"接近必和必拓的人士称,以中国与必和必拓的矿产贸易往来,市场不难估计中国政府会对投资必和必拓有兴趣,但是否谈得成,也是很敏感的话题。"
必和必拓行政总裁Charles Goodyear上月曾表示,中国内地将增加在海外资源开采方面的投资,包括拥有大量资源的澳洲。对于中国内地公司是否有意向入股该集团,他表示不愿置评。
必和必拓中国公司总裁戴坚定也不愿评论有关新闻。"传闻"同样没有得到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证实。
必和必拓某服务机构一位人士告诉《财经时报》,必和必拓向来不会理会这些说法,在必和必拓内部,这些并购之类的新闻被称为"来自市场的传闻"。
传闻也引起了一些欧美人士的关注。7月11日,美国著名财经网站Seeking Alpha上出现了一篇文章《黑石之后,我们将担心谁(被收购)?》,重点提到中国下一步将收购美国必和必拓。作者Tim Iacono,是美国Iacono研究中心主任,也是美国著名财经观察人士。
核心资源
每年的春天,必和必拓就会让中国的大小钢铁商紧张一次,铁矿石谈判的心理阴影难以消弭。但现在,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给了他们希望。
"不仅可行,而且有利可图。"这是《财经时报》获得的一份美林报告,对此事的评价。
该报告称:"过去,中国人将国家外汇储备投资于低利息无风险的美国债券,现在改变了,他们要去收购可以保证未来高速经济发展大量需求的能源、原材料。如果中国的外汇投资公司去收购这家价值1600亿美元的多元化综合公司,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是有利可图的。因为必和必拓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而铁矿石是这个新型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材料。"
获得铁矿石很重要,但必和必拓手上还有一样更重要的资源--铀矿,而这是急速发展核电能源的中国现在较为短缺的。
必和必拓旗下的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大坝,其铀储量占世界已知铀地下储量的40%,初步可行性报告显示铀年产量为1.5万吨,公司表示还将投资50亿美元扩大产能。
不得不提的是,必和必拓眼下现金流紧张,非常需要投资者帮助。
必和必拓2006年下半年财报显示,2006年7月至12月,公司收入大增约22%,达到221.13亿美元,利润大涨41.3%,达到创纪录的61.68亿美元。
但巨额利润并不能带来大量现金,因为该公司将执行30亿美元的分红计划,还将回购100亿美元股票。5月,必和必拓向全球第二大能源企业力拓发出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后者具备强劲的现金流。
有消息显示,必和必拓近期欲以400亿美元代价收购美国铝业集团,但受困于自身现金不够,正在寻求外部资本援助。中国人此时出手,无异于雪中送炭。
战略投资
从黑石到必和必拓,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投资轨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手抓股权,一手抓资源",将成为这家新生公司投资的主题。
3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就表示过,外汇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向,一些战略领域会是其中的一部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项俊波也表示,中国应通过"合理"增加黄金储备及买入石油、金属等战略资源来拓宽巨额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
此前,欧盟内部市场执委麦克里维,与负责筹备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国务院副秘书长楼继伟举行了会谈。"楼先生不遗余力地指出,他们会是长期投资者,而不是猎食性的投机者。他们会抓住任何可能的机遇,然后进行长期投资。"麦克里维说。
消息称,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投资原则大致确定,即坚持市场化、公司化、商业化运作原则。至于具体投资策略,将侧重股权投资,而不只是债权投资,并且坚持长期持有的投资理念,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在投资标的上则要体现出中国全球配置资源的良好倾向。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营业部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对《财经时报》表示,对全球资源类产品的储备公司进行有计划的股权收购,是迅速拥有全球资源市场话语权的最好办法。针对那些能够控制全球资源储备和销售的国际资源巨鳄的股权进行收购,比单纯地购买资源要有效得多、合算得多。
ゅ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