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与空间·唐诗繁荣的根本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15:0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丰家园网,新丰百事通。

         唐太宗李世民
丁启阵
 唐代文艺尤其是诗歌的繁荣,堪称空前绝后。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成就卓越、流芳百世的诗人数以百计,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篇多达数百篇。这种盛况,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的。
 文学史专着和教科书归纳唐代文艺繁荣的原因,大致都如同郎中开药方,社会环境的外因若干条,文学规律的内因若干条,加在一起,名目很多。但是,据我看,最要紧的就是一条:唐代的最高统治者对文艺包括诗歌创作采取了完全不加管束的政策。
 据我所知,唐代有诗人因为诗歌写得好,给皇帝留下印象,而得到仕进的机会,例如德宗朝的韩觕;唐代有诗人因为诗歌写得既快又好,得到皇帝的当众赏赐,脸上有光,例如则天朝的宋之问;唐代也有诗人因为有作品表现了对皇朝的感情,罪愆因而得到宽贷,例如肃宗朝的王维;当然,唐代也有诗人(例如刘禹锡)因为屡次写诗讽刺权臣,仕途变得坎坷;但是,唐代就没有一位诗人因为写过批评制度、讽刺现实的诗句,而被人罗织,而触怒龙颜,而遭到任何惩罚的!
 须知,开国皇帝曾立下「不得杀士大夫」规矩的宋朝,大文豪苏轼都曾经因为几句诗,被人故意曲解为有犯上之意而投入牢狱,几乎性命不保。明清以降,因为作诗写文章,丢了性命的文人,简直是数不胜数。按照别的朝代的文禁标准或曰文艺政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得受到程度不等的惩罚,轻则革职流放,重则杀头抄斩。以杜甫为例,他写过《奉先咏怀》、「三吏 」、「三别」等批判现实的作品,诗中讽刺过本朝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嘲笑过本朝皇帝(肃宗李亨)的怕老婆(「张后不乐上为忙」,张良娣皇后一不高兴,李亨就慌了手脚)。不说这些,单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在许多朝代,就足够脑袋搬一次家的了。碰到朱元璋那样的皇帝,恐怕就得腰斩。但是,唐代的杜甫,安然无恙,毫毛无损。李白差点被杀,也跟他的诗歌作品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因为他参加了后来被定性为叛乱的军事行动。
 李唐王朝之所以会有这样无为而治的文艺政策,我想,跟李世民的思想密不可分。
 《贞观政要》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件:
 太常祖孝孙奏所定新乐。太宗曰:「礼乐之作,是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政善恶,岂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以是观之,实由于乐。」太宗曰:「不然,夫音声岂能感人?欢者闻之则悦,哀者听之则悲。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所感,故闻之则悲耳。何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能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尚书右丞魏征进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太宗然之。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它记载了李唐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唐太宗李世民的文艺思想,简而言之就是:音乐之类的文艺作品跟国家的兴衰没有任何关系,它不会影响人心,不会导致亡国。从这个思想出发,李世民很自然地对文艺创作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也就是说采取了自由文艺政策。
 众所周知,李唐是中国三四千年历史的一流王朝,是它那个时代国际上最为强大的帝国。历史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它的自由文艺政策不但没有给李唐王朝造成丝毫危害,反而藉着文艺的繁荣,极好地润色了它的鸿大帝业,使之更加光芒万丈,烛照寰宇。
 唐太宗这一次「长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想文艺繁荣、社会和谐、国家强盛,自由宽松的文艺政策是至关重要的。要想让一个人跑得快,跑得好,就得让他手脚不受束缚,思想没有包袱。奥运会运动员如此,文艺创作亦如此。我不相信,给刘翔戴上脚镣手铐,他还能在世界大赛上获得金牌,为国争光。或许,治大国者不应该太看重文艺,文艺不过是人们抒情、娱乐的工具而已,它无关乎邦国的兴亡。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 支持 反对 微信

广播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掌上论坛| 新丰家园网

© 2004-2018 新丰家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粤ICP备2024327970号 网站联系QQ:89919308 电话:0751-22895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