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82|回复: 8
|
著名状元彭定球与云髻山
[复制链接]
|
|
上图为彭定求居住的苏州十全街彭宅状元府第,彭宅位于十全街61号,形成门厅、轿厅、大厅、楼厅4进建筑群,建筑面积458平方米,属控制保护古建筑。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户状元之家显得十分特别,这一家就是居住于苏州十全街的15年状元及第,其孙彭启丰于20多岁再度科举夺魁,高中状元,此后官至兵部尚书、内阁学士。祖孙状元两人分别高中状元的在中国历史上仅此彭氏家族一家,被后人传为佳话,而这位获得状元的彭氏先人彭定求早年时曾在长宁县(今新丰县)居住学习,并写下了描写新丰云髻山的千古名篇——《髻岳堆云》彭氏家族,彭氏先人彭定求于清代康熙
彭定球(1645—1719),字勤止,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康熙十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国子监司业、日讲起居注官(即给康熙皇帝讲解经史,随同他参加各种重大活动,笔录于簿)、纂修两朝圣训,晋升翰林院侍讲。他是清代有名的文人,曾受皇帝所命主编历史上有名的《全唐诗》,该诗集全书共 900 卷,目录 12 卷,共收唐、五代诗4.89万首,作者2 200多人。著有《阳明释毁录》、《儒门法语》、《南畇文集》等历史名篇。
彭定球幼年时曾经跟随父亲彭珑在长宁县(今新丰县)居住,其父当时是长宁县县令。彭定球在宁阳书院(今丰城城东村)读过二年书,他聪明过人,长宁父老都称他是神童,而在新丰县广泛流传的描写云髻山的千古名篇——《髻岳堆云》就是由其父子合作共同完成的。
有一年重阳节,彭定球跟随父亲去登当地名山——云髻山,该山主峰海拔高达1438.8米,远望似螺髻,常年云雾缭绕。登山回来后,彭珑为云髻山雄伟而秀丽的风光所触,马上铺开纸笔,作起咏云髻山的七律诗来。彭珑本想一气呵成,但作至最后两句,苦思冥想都不能完稿,只好搁笔去洗澡。这时,彭定球来到书桌看到父亲的诗稿,他边看边读:久闻宁邑一名山 , 果见崎岖不等闲。云发不梳新样髻 , 玉容未改旧时颜 。月为峦镜霜为粉 , 霞作胭脂雪作环。他见诗稿未完,随手提笔续上最后两句:倘使亚婆千古在 , 天为罗帐地为毡。一会儿,彭珑洗澡完后回来,见诗已给儿子续全,不禁拍手叫绝。
此后,彭珑见儿子聪明过人,才思不凡,逐决意为其寻找更好的学习环境,于是他辞了官职,带着彭定球回到家乡苏州去了。后来,他赴京考试,果然中了状元。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集子。全书共 900 卷,目录 12 卷,共收唐、五代诗4.89万首,作者2 200多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它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无疑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在中国,还没有一部集子像《全唐诗》那样收辑这么多的诗歌和作者。 最早考虑编纂此书的人是清圣祖玄烨。1705年春天,玄烨在第五次南下巡视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江宁织造曹寅。曹寅邀请了彭定求、沈立曾、杨中讷等十位翰林参加编书。次年十月,全书编辑完工。全书的编排体例是这样的:帝王后妃的作品编在最前面,其次是乐章、乐府,接着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诗人按时代先后排列,并附作者小传。最后是唐、五代的词。由于内容浩繁,编纂时间仓促,书中误收、漏收、重复,以及张冠李戴、次序混乱、考证粗疏等问题不少。尽管有这些欠缺,《全唐诗》还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为使《全唐诗》更加完整、正确,1960年重新排印出版,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此后,又出版了《全唐诗外编》。
彭定求小记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的初年,临江府清江(今属江西)县一家姓彭的,迁到了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隶籍卫所。卫所是明代的军队编制,卫所的士兵单立户籍,世代当兵。到了嘉靖年间(1522-1566),彭家出了一个举人,名叫天秩,从彭天秩起,彭家代有登科的,他的儿子彭汝谐,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彭汝谐的儿子彭德先,考上了太学。彭德先的儿子彭珑,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到彭珑的儿子彭定求时,彭家名扬天下。 彭定求,宇勤止,号访濂,学人称"南畇先生。"6岁时,彭定求入小学读书识字。11岁那年上,父亲给他讲解程朱理学,又让他拜著名理学家汤斌为师,研习理学。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彭定求对理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潜心研究理学。16岁时,他开始习作八股文,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彭定求23岁那年上,父亲彭珑出任长宁(今广东新丰)知县,彭定求在家侍养老母。过了三年,彭珑被牵进一桩案子中,逮捕下狱。彭定求打算去长宁看望父亲,临行前,他去求同乡杨雍建,杨雍建官为给事中,在家休养,彭定求求他给广东省的大员写封信,为父亲说情,杨雍建见彭定求孝心至诚,就答应了。彭定求辞别母亲上路,跋山涉水,40余天抵达长宁,行程达4000多里。见到父亲后,蓬头垢面的彭定求抱着父亲失声痛哭,周边的人莫不感动欷歔。彭定求四处奔走,为父伸冤,彭珑终得开释。 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彭定求赴省城江宁(今江苏南京)参加乡试。初九、十二、十五三场考试下来,彭定求名列二十名,成了一名举人。
这年,彭定求年二十有八。 乡试录取名额,大省一般不过30名。彭定求乡试名次偏低。在来年的会试中,彭定求又落榜了。
康熙十五年二月,彭定求再次入京参加会试,一举夺得第一名会元。殿试时,他的卷子被担任评卷的"读卷大臣"列为第三名。殿试前10名卷子进呈皇上御览,康熙皇帝很欣赏彭定求的卷子,问"读卷大臣"为什么会把会元的卷子置于第三名。"读卷大臣"说他的楷书不及前二卷,康熙皇帝龙颜不悦,道:"会元的卷子有劝勉朕的意思,很不错。难道先儒大师周(敦颐)程(程领、程颐)朱(熹)张(载)都是书法家吗?"那些"读卷大臣"害怕了,磕头请罪。康熙皇帝把彭定求的卷子擢为第一。 于是,彭定求成了清开国以来的第十五位状元。
这年,彭定求年三十有二。 中状元后,彭定求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不久,他得到一部《近思录》,极为喜爱。《近思录》是理学大师朱熹和吕祖谦编纂的,辑录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思想精华。彭定求早就热衷理学,得到这部书后摹写一遍,反复研读,奉为言行之准则。第二年春,彭定求上疏请假,回家看望老父,入秋后抵家,每天都侍奉父亲,讲论经义。彭定求刚刚入仕,却已厌倦了官场,打算从此致仕,在家研习理学。他在家一住便是3年,后来在父亲敦促下,才回京复职。不久,出任日讲起居注官,给康熙皇帝讲解经史,随同他参加各种重大活动,笔录于簿。接着,迁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司业,再迁为传讲,侍从康熙皇帝讲经论史。
随着职位的升迁,彭定求越来越厌倦官场生涯,期望辞官回家,研究理学。但是这样做有违父命,他便屡屡请假。父亲死后,他终于如愿以偿,辞官回家,潜心研究理学。 前后算起来,彭定求在翰林院不过4年。
在理学上,彭定求独树一帜。 彭定求的老师汤斌之学,出于孙奇逢;孙奇逢之学,出于鹿善继;鹿善继之学,则宗王守仁的《传司录》。故彭定求的学术思想也很低于王守仁。
王守仁继承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把人心视为万物的主宰,倡言"致良知",要人们用良心去体验本来就存在于良心的伦理道德。王守仁的"心学"几乎席卷了整个思想界。王学的兴起是对程朱理学的强大冲击。做为理学,陆、王与程、朱都倡言"明天理,去人欲"。但做为理学异端,陆、王和程、朱又有所不同。程、朱以"理"为主体,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陆、王以心为主体,更多地与感性血肉相联。王学成为明中叶以后的浪漫主义的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那些推崇程朱理学的人竭力贬斥陆王心学。结果在思想界出现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斗争。 在这种局面下,彭定求试图调和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他著文说,王守仁极推崇朱熹,他的思想中有朱熹的成份。彭定求想把王守仁打扮成兼收并蓄陆氏心学与朱氏理学的人物。实际上这是彭定求思想的流露,他不困于门户之见,虽出于王氏心学,但同时又兼采程朱理学的思想。
彭定求在家一住多年。康熙四十四年,皇上南巡命彭定求与汪士钦、徐树本等校《全唐诗》,赏赐御书,传旨垂询病情。五十二年,康熙皇帝"万寿节",彭定求入京祝贺。 康熙皇帝五十七年,彭定求病情加重,自撰墓志,铭曰:"翳冯虚之妙躬,乘一气之鸿濛,知生死如昼夜,乃原始以反终,唯循理而顺命……"
第二年四月,彭定求病死,享年75岁。
╉╉ |
|
|
|
|
|
|
|
閱。
————————————————
發現:現在用搜索引擎搜“长宁县” 能搜出一大片。。有趣。 |
|
|
|
|
|
|
|
""逐决意为其寻找更好的学习环境""!!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新丰的学习环境真不是很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