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有关老师的话题,其实我觉得不少反映的无非是老师的地位如何崇高,要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好象不尊重老师就是天大的罪过似的。我翻查了一些有关老师和学生相处出现矛盾的资料,其实与其说是其他人不尊重老师,还不如说是老师将自己的地位看得过高,甚至有些高高在上,漠视他人……老师们学了那么多文化,难道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懂?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强调学生要尊重老师,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学生没有遵从老师的旨意呢?我也是一个学生,我们学校的同学们虽然不会在老师面前跟老师作对,但是每当在老师背后,所有对老师的不满就通通可见了,为自己讨厌的老师改花名之类的算是小儿科了,其实这些老师们都应该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对的地方,一味的责怪别人,为何不反省自身呢?
刚在新华网上看到一篇《尊重教育》的文章,觉得很适合在这里给大家看看,或许会有感触……
“尊重教育”,一个温暖的、饱含人文关怀和教育精神的词组,就这么亮丽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从“尊重教育”中你会看到许多“出格”的事儿,听到好多“犯忌”的话,你不必慌张。这里有老师为学生“请命”,鼓励学生质疑;这里有老师对学生宣布:凡是上我的课,迟到了不必喊报告,推门安静地走回自己的座位就行了;这里有老师让班上的学生记录老师一天里表扬和批评学生的条数,督促自己多表扬少批评;这里有老师为学生申辩,学生被其他老师叫进办公室谈话,就算老师说的全对,也允许学生申辩,为学生找回尊严……
古罗马的哲人西塞罗曾说:“师道尊严往往妨碍求学者的学业。”师与生,仿佛一个是“上级”一个是“下级”,笔者就曾亲耳聆听过一位退下来的校长的谆谆教导:“毛竹也要分上下级。”
其实,老师与学生,都是校园这个大竹林里的一棵棵竹子,他们应该是平等地扎根于泥土、站立在大地。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应该是老师的天职。平等对待学生,就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
无独有偶,11月28日的《中国青年报》也刊发了一篇通讯,说的是山东青岛市一位有着18年教龄的高中语文教师的故事。这位叫王泽钊的老师抛开传统的语文教材,自编一套《新语文》给学生上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说他授课的内容,我们单看他对待学生的方式,就明白他心里是如何装着他的学生的:学生上王老师的第一课,当王老师走进教室,随着班长一声“起立!”数十名学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这时,王老师连连摆手:“以后不要起立了。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要尊敬我,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也要尊敬你们。我们是平等的。”
法国的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曾说到:“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副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
老师不可能在不平等的环境中获得真正的尊重,而只有在尊重学生的行为中获得真正的尊重。法国的蒙田在他的《随笔录》里说:“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老师和学生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
“尊重教育”课题组的老师们,主要是倡导教育方式中尊重学生。那么在更大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中如何尊重学生?最近传出了一个好消息:学分制、走班制、弹性选课……这些只有在高校才实施的制度将走进高中教学,广东的高中将开始实施。其最大的特点即“尊重学生的兴趣差异、智力差异和性格差异”。
面对这一切,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尊重我们的学生,就是尊重我们的老师,就是尊重我们的教育,就是尊重我们的未来。(徐迅雷)
我朋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年头没有什么好老师!
也许太偏激,但这似乎也说明了老师并不称职[em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