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2|回复: 1
|
央视《走遍中国》之韶关 《古道寻踪》
[复制链接]
|
|
编导 孙海 摄像 王国强
[align=left] 两位香港摄影师,在80多年前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孙中山先生的画面。当年孙中山在广东韶关集结了军队.准备北上铲除制造分裂的军阀。史称这是孙中山的第二次北伐。
[align=left] 今天的韶关人,就在孙中山当年誓师北伐的地方,修建了这座纪念碑。以此怀念这个中华民族的先行者,在我们缅怀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时,我们想知道,当年是什么原因,使孙中山先生选中了这座城市,做为他的北伐大本营。
[align=left] 何露是韶关市博物馆的馆员,市内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他都跑遍了,对孙中山先生几次北伐行走的路线他也是了如指掌。据他介绍,孙中山把他的练兵场放在了粤北的韶关,是因为这山里边有一条可以穿越山岭运兵到北方的古道。这条山路是广东北方的门户,也是岭南的一条重要运输线。
[align=left] 建市已有2000多年的韶关,在2006年的端午节让我们看到了这番景象,在韶关市区宽阔的江面上,有许多金发碧眼,长着欧罗巴面孔的人。韶关人在每年的端午节,都要举行传统的龙舟赛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这些外国人就此慕名而来。他们是否了解屈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这座城市他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了解这座城市不仅是因为他们,来这里参加过多次的龙舟赛,而是在400多年前,已经有个欧洲人向他们介绍过韶关。
[align=left] 意大利人《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在欧洲与那本《马可波罗游记》一样影响巨大。在这本书里利玛窦记下了他在中国近30年的所见所闻。1582年利玛窦从澳门传教来到广东,几经辗转到了韶关。他在这里学习了6年汉语并熟读中国的四书五经,之后他把欧洲人的天文学,数学等现代科学翻译给了中国。几百年以后,中国人庆幸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人。我们在韶关学院结识了一位中文教授——黄志辉教授,他是研究广东粤北文化的学者,利玛窦也被收入了他文化研究的视野。
[align=left] 黄教授告诉我们,利玛窦是把西方科技向中国传播的第一人。然而他对中国产生如此广泛影响的原因却是,利马窦走过了韶关北部绵绵山岭中的那条古道,北上到了北京。
[align=left] 广东北部的五大山岭,隔绝了韶关与内陆。大庾岭上的古道是当时岭南人北上最便捷的出路。那条路正是,后来孙中山先生北伐经过的梅关古道。
[align=left] 在我们出发之前,我们发现了伫立在韶关街心公园的张九龄雕像。张九龄就是那个开启了唐代诗风的大诗人,《全唐诗》中有三卷他的诗。他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寓意深远,脍炙人口。张九龄同时还是宰相,唐朝的开元盛世有他的立鼎之功。韶关人厚爱这个张九龄,但不知是因为他的诗人身份还是他的宰相作为。让他伫立在这里以那深邃的眼睛,凝视着,1300年后的韶关。
[align=left] 我们摄制组租了一条船,邀请了韶关学院的黄志辉教授与我们同行,我们准备先沿着孙中山利玛窦的脚步,在浈江上乘船寻向古道。岭南地区,相对于华夏大地是一块封闭的区域。多亏那条穿越山岭的山路,才使得广东三角洲与中国内地,像有一条扯不开的血脉时刻相通着。我们开始沿着浈江溯水而上,我们急切想看到那条山路,那条古道。
[align=left] 在我们乘船北上的行程中,赫然有一座巨大的城堡出现在我们眼前。在我们的意识里,这地方本应是荒凉一片,人烟稀少,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在此怎么会有如此的建筑,这出乎我们的意料。走近这组建筑群背后,发现在一个个巨大的回字形院落里,分布着一排一排的房间。教授说,这个地方叫满堂大围楼,有777间房子。围绕在房子中间的则是一个三层的10多米的城堡。城堡修建的坚固而华美。黄教授告诉我们,韶关有各式各样的城堡围楼300多座,在往古道的路上随处即是,当地人管这种建筑叫做围楼。
[align=left] 一个叫东湖坪的村子里绝大部分人口都姓曾。曾庆柱村长告诉我们,这个围楼是他祖上修建的,有几百年历史了。这种围楼既可居住又可以用它避难。他说他们曾姓是从外地移民而来的客家人。我们在曾家的祠堂前发现了这个对联,祖德何如东鲁传经光百代,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对联上联中出现有东鲁的字样。
[align=left] 曾村长还告诉我们下联出现的南丰是个江西的地名,族谱里告诉曾姓后人,祖上是从山东到江西,然后穿过梅关古道来到广东韶关。这副对联记载的就是这件事,从族谱计算他们来到这里有800年的时间了。这么说来那条古道至少是条接近千年的古道。在寻访途中黄教授告诉我们,韶关府志曾记载了,韶关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人口突变的现象,这个现象也可以佐证,这条古道当时已经存在了。
[align=left] 据黄教授分析,当时韶关人口如此地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跟古道有关系。唐朝以前,史书记载粤北地区比较贫瘠,人口一直比较少。当时珠江三角洲也刚刚开始发展,人口还没有韶关人多,所以不会是广州人北上。所以这些增长的人口,只能是从古道进入韶关的。据此推断古道已经存在1300年了。但是这条古道当时怎样形成的呢,它是天然的通道,还是人工开凿的。
[align=left] 黄教授告诉我们,韶关的民间传说,那条古道与张九龄关系密切。张九龄是岭南地区出去的唐朝宰相。在他由西安返回韶关的家中时,他翻越了这座大庾岭,当时看到父老乡亲们在翻山越岭时的艰难和艰险使他痛下决心,要在山岭中开凿出一条新路来。
[align=left] 我们的船开到一个叫始兴的地方时,黄教授告诉我们,前边经过的地方是隘子镇,在这个镇子上有一件宝物,那个宝物就是唐朝宰相张九龄家的族谱。黄教授又说,不过张家的人,一般不会轻易给外人看。进村子不远,我们就看到了这里有一座张九龄的祠堂。看祠堂的老人告诉我们说,这个祠堂是宋朝时期建的,几经损毁之后,张家后人又是几经翻修。现在村里人经常到祠堂来祭奠张九龄。1000多年来,每到他的诞辰和节日张九龄像前就会呈现一派烛明香飘的景象。我们的这位领路人,还告诉我们说,他今年已经82岁了,他的名字叫张祥钊,他就是张九龄的后裔。
[align=left] 张九龄的42代孙,82岁的张祥钊听说我们中央电视台摄制组的要看他的族谱,愉快的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但是他又给我们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看族谱的过程不许开灯,什么灯都不行,一个就是不能将族谱搬出这房屋。他说虽然族谱保存得很仔细,但毕竟年代已经久远。
[align=left] 张家人把这套记得明明白白的族谱作为自己的传家宝。并倍加珍护,不仅是证明自己是张九龄后人,更有一份自豪在他们脸上。
[align=left] 我们继续北上,在天快黑的时候,我们到了浈江上最后一个码头。一个叫南雄的地方。黄教授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原来什么也没有,只是在唐朝那条山道开通以后,这个地方才作为商埠繁荣了起来。明清时期南雄是全国数得上的税关之一。
[align=left] 在南雄城区,我们在下榻的宾馆大堂上,见到了一幅类似宋朝《清明上河图》的壁画。黄教授告诉我们,这幅《珠玑华月闹元宵》描绘的也是宋朝的景象,只不过《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朝的国都,繁华的东京汴梁。而这里的珠玑巷却只是一条古道延伸出的一条街巷。但看了画中的描绘,让我们无法相信在1000多年前,这么一个荒僻的地方,怎么能有如此的景象。
[align=left]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了这座壁画描绘的珠玑巷。这条古巷已经隐去了千年前的人声鼎沸。黄教授说在这个巷子里住的人,大多是从江西至广东贩货贸易的商人,脚下的这条路,北可上江西南可下广州。在珠玑巷里,我们来到一户高门大宅的门前,黄教授说这个宅子的主人叫张昌,现在许多张姓的人家,都把这个地方当做他们的祖宅。
[align=left] 当年到底有多少人走过古道,已经无法考证。现在这里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条连一条的街巷。我们一共走了7条街。这些街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脚下的道路都与古道相连。这是离古道最近的一条街,叫里东街。自从1935广东到武汉的粤汉铁路开通后,以古道为依托的货物运输就衰落了。沿街趸货批发的商人门现在都在干什么,我们想看一看几十年商铺的主人是否还是旧时的人。
[align=left] 戴玉英老人,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老人家告诉我们,他们家几辈子都在这条街上做买卖。如今他的两个儿子也在经商,只不过一个南下广州,一个北上南京去了。源丰号就是家里开货店的老招牌,当我们问到老人家为什么还守在这里时,老人告诉我们,说她还有点生意需要打理。当里东街在散集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壮年男子正在给老人上门板。壮年男子告诉我们,每到赶集的日子他都来这里租用老人家的门板,在这条街上摆个自己的货摊。我们此刻立即明白了81岁老人所说的还有生意。经商千年的里东街,周转过数不清的货物,过去贸易往来的痕迹已经模糊。只有这个81岁的老太太给我们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align=left] 走出里东街的一条路就是上古道的路,1300多年的人踩马踏磨圆了古道上坚硬的山石,当我们终于踏上了这条身世传奇的古道时。感到是置身于古道货运往来贸易繁荣的时代。在这里我们仿佛置身于古道商贸繁盛的旧时气氛。历经千年风霜的洗刷,昔日繁华尽敛,然而一砖一石仍见证着历史,让人抑制不住发自内心的对古人的尊崇。
[align=left] 这条古道被我们的先人保护得很好。走在路上我们感到它与一般的山路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脚下的石板不是铺上去的,而是凿出来的。走在上面,仿佛行走在山谷中,两侧都是陡峭的石壁,行人置身在U形的谷底。人们在古道最高处建了一个关口,走出关口又是一路的陡坡。从古道的最高处回望刚才攀登的山路,古道像是在一线天之下。
[align=left] 这样一条古道山路当初是怎样开凿的,黄教授告诉我们说,开凿这条8公里的古道用了2年的时间,张九龄他们把大庾岭豁开了一个口子,把最高点往下凿去了30多米。但当时唐代还没有发明火药,古人修路只是用铁钎,沿着石头的缝隙凿碎石头,效率不高。张九龄他们掌握了一种快速开山的方法,先用火烧石头然后泼水,让石头骤冷
[align=left] 骤热的碎石法,为了效果更好他们只是在冬季里开凿。
[align=left] 这条山路向外延伸以后长达50公里,连接着南边的广东和北边的江西。正是这50公里,也可以说是8公里山路,却在当时起着举足轻重的非凡作用。
[align=left] 这样一段梅关古道,竟然连通了长江和珠江,连通了大半个中国。而这一切都只是张九龄修的那段路。这条路韶关人享用了1300多年,而在这千年风雨中,它对中国南方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以致全国和世界文化的交流,都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站在古道上,我们猛然醒悟,韶关人为什么把那个硕大的石雕放置在街心公园。那位老人为什么小心奕奕地呵护着那套张氏的族谱。还有张九龄的那首古诗为什么流传的那么久那么广。
责编:红立
‰‰ |
|
|
|
|
|
|
|
回复:央视《走遍中国》之韶关 《古道寻踪》
楼主这么多资料你在那找的~~~~~~~`
l][/b]
罓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