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上海一年多,发现下面的现象确实存在:
第一:睡衣穿到户外来
现象:除了上海,我没有在其他城市看到这么多穿睡衣在外面的人。在超市里,在医院里,在银行里,更多的是在大街上。有购物的,有闲逛的,等车的甚至骑车的。大部分是女人,还不都是中老年,有一些还很年轻。春夏秋季节穿上下分身的同花色薄棉质地的。我想到冬天肯定就没有了吧,但是另人意外的是,她们对睡衣外穿的热爱丝毫不受季节的影响。就在昨天,在0到4度的气温下,我看到了一位在站台上等车的姑娘,赫然穿了一件长到小腿的棉睡衣,图案是彩色方格,每个格子里都有一个不同造型的米老鼠。冷到是不冷,裹的圆圆的,里面估计穿了不少。旁边还有个男伴,神情正常。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要不是我知道上海人有这个习惯,肯定会把这样的人当成从某所医院跑出来的。
评论:要论时尚,我相信上海绝对是中国的前沿。在街上穿着漂亮大方的大姑娘小媳妇比比皆是,上面所说的也是很个别的现象,但毕竟是个不太体面的现象。
第二:衣被挑到窗外晒
现象:这个现象是很多人早就发现的,就连很多上海人也说很难看。一到晴天,所有朝南的窗户外面就会挑出一根根杆子,有竹制的有不锈钢的,上面挂满了衣服被褥,花花绿绿,像万国旗。走在小区里,抬头看,电揽线上都挂着衣服,低头瞧,花坛的矮树上也是被褥。还有在楼门口支上几把椅子,摊开被褥凉晒的。虽然到处充满了生活气息,但这些点缀肯定不会给上海的高楼大厦增光添彩。
评论:现在的楼房很多都把阳台打通当成居室的一部分,导致没地方晾衣服。再加上南方的潮湿,使人们不得不想办法多争取每一寸阳光。存在就是合理,对此,除了立法制约(估计在上海这样人性化的城市是不太可能的),只能号召大家为了城市的美丽,舍弃一些对阳光的热爱了。
第三:积分能让人发财
现象:每当你走近一所移动电话厅,就会有人靠近你,压低声音问,有积分吗?很像电影里面地下党接头,不知到究竟的人会吓一跳。直到今年年底我的移动电话也有积分了,我才搞明白他们是干什么的。上海移动电话的积分是可以换话费或是超市购物卡的,而且积分可以很方便的充到别人的手机号里,这就给了一些人机会。他们可以低价收购别人的积分再加价卖出去。
评论:干这个的大都是上海本地人,我倒觉得如果不违法,他们干这个挣钱总比坑蒙拐骗要好一些。
第四:返券也会有人买
现象:和前面一个有点类似,就是这个现象出现在商店里面。而且是大型的购物中心在过节搞活动的时候。到过年过接节的时候,商店都会搞买几百送几百的活动,大多是以返券的形式。每到这个时候,商店里都会人满为患,款台和换券的柜台前都排着长队。这时候,如果有人刚用发票换完赠送的购物券,就会有人凑过来问,券卖吗?还有一次我刚交完款,就有一个人紧紧跟着我问发票卖我好吗?
评论:我觉得如果价格合理,卖给他们赶快离开拥挤的商场比再算计着怎么花掉赠券,再排一个小时交款要划算一些。当然要想躲开嘈杂,不在这个时候去商店是最好的。
第五:摩托车在便道开
现象:刚到上海的时候,每当正在人行的便道上行走突然被擦身而过的摩托车吓一跳时候,都会骂一句讨厌,觉得这些人怎么这样没规矩。在人行的便道上还会担心被车撞到,这在北京是无法想象的。但后来我发现,在上海这样开车似乎是允许的。因为首先上海的马路基本上都不宽(世纪大道除外),有的道路在边上划有很窄的非机动车道,有的路根本没有。而所有的便道在路口处都有缓坡,开始我还以为上海和国际接轨,为残疾人着想的不错呢,后来才发现是为了方便自行车摩托车和行人亲密接触。所以我们在上海首先是坚决不买自行车,因为担心被汽车撞或者撞到行人;其次是每次人家带小孩出门永远不撒手,因为没有安全的地带。
评论:这个现象我觉得和上海大都市的形象不太符合。上海对机动车的控制比北京要好,虽然车也很多但一时半会儿抢不走北京“堵城”的称号。但在摩托车的控制上就有些太手软了。当然,上海的城市道路条件有先天的不足,但我相信以上海人的智慧是可以想出更好的管理方法的。
第六:噪音多大都忍耐
现象:上海人嗓门大,说话象吵架。为什么呢,因为声音不大对方听不见啊。上海的路多,几乎每栋楼都被道路包围。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不论你是在户外还是在家里,永远都有不太美妙的声音或叫噪音陪伴着你。对于上海的司机爱按喇叭这个习惯我真是接受不了。明明前面的车排着队动不了,后面的车还非要笛声长鸣,好象他的喇叭是疏通剂,响一会就能走了。还有一些老式汽车和飞驰而过的摩托车的发动机的声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足以把人从睡梦中叫醒。除此以外,我在上海印象深刻的噪音还包括:
傍晚6点,小区的广播喇叭声——居委会的大爷大妈用很上海的普通话或很纯粹的上海话告戒大家防火防盗;
晚上10点,楼下夜市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下夜班的人们的宵夜开始了;
凌晨2点,楼下民工用铁锹与石子的摩擦声——半夜加班不知在建什么东西;
凌晨5点,垃圾车装垃圾时与垃圾桶的咣当声——每天都要清理垃圾。
再举个例子,就在昨天,我在公交车上,一共没几个人,一前一后两个男人在打手机,一会同时,一会交替,声音稍小的那个我完全听得清内容,大的那个几乎就是在喊。40分钟的车程,中间也就中断过几分钟,让我觉得手机费下降真是个灾难。好不容易这两个人都下车了,刚想休息一下我饱收摧残的耳朵,没想到更可怕的声音出现了,是一个沙哑的呐喊声。我回头一看,是坐在后门的中年女售票员在和前面开车的司机说话,声音之大用震耳欲聋形容毫不为过,我的可怜的耳朵啊!
评论:对这个问题,上海人好象已经习惯了,我现在也在逐渐适应。但是经研究证明,噪音过大的确是对健康有害啊。也许这并不是上海独有的现象,但不引起关注是不应该的。
第七:门卫保安本地仔
现象:我觉得这个现象怪是和北京比较。因为上海的一些工作在北京是很少有本地人做的。比如小区的门卫、保安,银行里的维持秩序引导业务的人员。而且大部分是年纪在40岁以上的男性。而在超市,特别是街边较小的便利店里,40岁以上的本地阿姨就比较多了。据说这是上海为下岗人员再就业特意安排的工作。
评论:通过这个现象,体现了上海人比较踏实,务实。因为在北京很多人没工作拿低保也不愿意干这些工作,可能一方面觉得没面子,一方面觉得是小钱不爱挣。
和上海人接触觉得他们其实也很爱面子,但他们不会看不起这些工作。
第八:卖房就像卖白菜
现象:在上海租房很可能房客不变而房东已经变了几个。我租的两处房子都是一年租期刚刚过半房子就已经易主。本来租房想找个好点的房东,谁成想他们卖起房子比卖白菜还方便。第一个房子之所以换就是因为房东换成外地炒房的人不方便,第二次找了一个自己也住在旁边一套房子里面的房东,觉得离得近,什么事情都方便,也有个照应。没想到又是不到一年,他们连自己住的和我们这套租的都卖掉了,而且是迅雷不及掩耳。我们这套房子只有一两拨人来看过就已经高价成交了。这还是报道上海楼市一再走低的情况下。我现在算是明白为什么上海的房屋中介遍地开花,生意兴隆了。
评论:也许我遇到的不是普遍现象,但要论房屋买卖的热情,我觉得北京人和上海还是有差距的,当然也许上海的今天是北京的明天也未可知,房价不就是个例子吗。
「该帖子被 新丰飘流 在 2007-2-9 13:37:20 编辑过」
Л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