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494|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说的秘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17:2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丰家园网,新丰百事通。

  读史时,偶尔会看到些莫名其妙或不合情理的记载,如雾里看花,看不清作者到底题旨何在,欲表何物;总觉得所言之处,似是而非,让人实在摸不着头脑。

  不过,稍加细思,想来古代的正史野史,或志谈怪录,或笔记小说等等,所记所载,必是有很多不能言明之事,因而伪饰一番,又加曲笔述其一二,以致后人览看之时不明就里,尽有争议,或是得窥真相,或是曲解其意,亦未可知。

  这会子,鄙人拿千古知已开涮,权当戏侃,通篇实乃臆断穿凿,若是太辜负了前人的丹青之笔和苦心孤诣,休怪休怪!


ⅫⅫ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碗仔 + 5 原创内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 支持 反对 微信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17:23:49 | 只看该作者
《三尺瑶琴为君死》

  他们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我极喜欢的年代。

  辉煌灿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

  先秦时期的民风和局势氛围,在我看来,是唯一可以与古罗马议会相提并论的。
  那是悠长的岁月里,被桎梏的天性得到最为彻底的一次喷薄而发。
  那时的人们最为彪悍,血性,果敢,热烈又不乏柔情。抛开正史事迹,单从《诗经》里的嬉笑怒骂便可大致揣摩出当时的民风脾性。有直骂权者贪婪可憎的《硕鼠》,直斥负心男子的《氓》,嘲讽贵族乱伦的《桑中》,忧伤唯美的《采薇》,还有情炽热烈的《木瓜》。都各有各的爽利直接,酣畅淋漓,这是后代诗篇中再难一见的明澈之风。

  闲话休说,主角要上场了。


÷÷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17:26:48 | 只看该作者
  荒崖下,江河上,兰桡画船。
  时值中秋之夜,前往晋阳的行船因一场疾风骤雨而停泊靠岸。船上的主人百无聊赖地移步而出,独立船头,负手望月。
  雨后的夜空异常澄静,远山延绵,天边一轮皎月灿明如雪,映得天地万物一片茫茫霜色,江面更是粼粼闪烁,仿佛天上的星子纷纷坠落了。
  如斯美景,最易勾起离情别绪,也最易让人感怀伤逝,叹红颜易老,或叹知己难求。
  那主人若有所失地喟叹一回,便回了舱中,焚香抚琴,排遣寂寥。
  琴韵悠悠,洒在绿水中,登了彼岸,绕过山岩,缠绵着松涛,如怨如诉,愁绪有增无减,越积越浓,指下突然“刮剌”一声,原来是琴弦已断。
  仆从听见如此急促刺耳之音,以为出了什么祸事,忙进来问个端的,却见主人安然无恙端坐案旁。
  莫非,是手指不灵便?随从们各自对了眼色,皆在心里疑惑着。
  须知道,抚琴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名扬于世的琴师俞伯牙。此人不但琴艺冠绝一时,且官至晋国上大夫,位尊才厚,平常优雅冷傲,他怎么会出这种洋相呢?
  俞伯牙自知出了洋相,顿时赧颜汗下,想着那不知情的,还以为他琴艺已疏,为了挽回颜面,遂找了个借口,假意道:
  “琴声忽变,必是有人盗听吾琴!” 
  随从们半信半疑地面面相觑。
  俞伯牙尴尬之色未褪,为了增强说服力,又道:“恐是仇家或盗贼在暗中窥伺,尔等上崖搜检一番,以平吾忧。”反正,岸上总能逮着什么人的。
  话音刚落,岸上就有人大声回道:“小人并非奸盗之流,乃打柴的樵夫。因遇雨滞留,恰闻君奏雅音,故逗留听琴。”
  众人听了那话,当下就万分钦佩俞伯牙大人,果真料事如神,琴技高超,出神入化。
  俞伯牙没料到那么快就有人回应自己,不禁洋洋自得,转念又有不悦之处,怎么招徕的是一个粗野樵人?
  这位艺高八斗轻世傲物的俞伯牙大人当下就生起轻鄙之意,不无讥讽地回道:“山中野夫,也敢称‘听琴’二字!”
  谁知,对方却昂然道:“山野中若没有听琴之人,那这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
  一句话把俞伯牙咽个半死。
  “那我适才所奏是所曲?”敢与我论琴,等下有你好看的。
  对方笑道:“乃孔仲尼叹颜回。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只弹到这一句。”
  伯牙听了又惊又喜。惊是因为对方说到他绝弦之处,喜是竟然能在如此荒僻山野,遇到个知琴理的雅人。
  如此樵夫,又有性格又知雅乐,想来气度不俗,于是命人请其登船相见。
  舱内帷幔委地,灯烛辉煌,俞伯牙据主案而坐,看着一位年青人朝自己从容而来;待至厅内,那年青人长身一揖,果然仪表不凡,谦谦俊朗。
  一瞬间,俞伯牙有点恍惚。
  一种奇怪的情绪在蔓延,如那一盏盏跳动的烛火,好象突然被赋予了某种生命力,令人费解,却熏暖满室。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17:36: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通往夏天的门 于 2011-3-18 18:46 编辑

  主人半晌无言,年青人渐渐局促起来,俞伯牙见状,意识到失态,干咳了声,故作冷漠道:“你且坐了。”话刚出口,又自悔过于冷淡,遂又略变温和道:“可知琴是何人所造?抚琴有甚好处?”
  那樵夫见俞伯牙风采卓然,虽得幸与之共聚一堂,却因自己身份卑贱,怕对方仅是与自己客套叙话,而其实心内嫌恶不已,于是道:“小人若讲得多了,怕耽误大人行船。”
  伯牙清朗一笑,宽慰道:“就怕你不知琴理,若讲得在理,就算不做官也不是什么大事,何况只是迟点行船而已。”
  樵夫听了这话,这才放下心来,侃侃而谈,从伏羲氏选材造琴到雅乐之妙,知无不言。
  俞伯牙见他言止不俗,况博闻强识,对答如流,心中愈加惊叹。
  一曲高山,一曲流水,子期心领神会。
  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一刻,俞伯牙的心里充满了挣扎,预感到自己内心深处有什么东西破土而出。
  他没有想到,这世上有一个人能如此看穿自己,直达自己的内心——那是一块从未有人涉足的地方。
  他终于知道,自己一直以来失落了什么;终于知道,为什么一直以来身居高位,富贵荣华,娇妻美妾都抚不平自己的孤离之感。
  兴许是烛光入眼,那个温和俊朗的年青人看起来,眸光承转,似有不尽之意。
  两人确实相见恨晚,海阔天遥般杯酒共酌,谈兴未散,东方却已泛白。
  如一曲美妙却戛然而止的乐曲,分别在即。
  该告辞了。
  面对突然的分离,两人显得有些不知所措,默然良久。
  终于,子期缓缓起身,伯牙也跟着站起身子,欲言又止,半晌才开口,声音已涩,“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
  子期闻言,再也无法坦然,顿时泪流满面。
  看到他蓦然堕泪,伯牙突然明白了。
  仍是百感交织,知道他与自己心意相通,却无奈面临别离,仿佛刚找回了最珍贵的东西,又得马上失去。
  或许,还有另一条路……
  于是伯牙请求子期与自己同行数日或随自己去晋阳,子期万分不忍,却仍以“父母在,不远游”而婉拒了。
  两人最终含泪而别,约定来年中秋之夜再聚首。
  临别时,伯牙交给子期黄金二笏,聊敬子期父母。
  分别以后,流光如电,春去夏来……
  眼看中秋又至,伯牙急急地奏过晋主,告假还乡,取舟向楚。
  终于在中秋之夜,赶到了去年的相会之处,画船再一次泊在崖下江边。
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17:37: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通往夏天的门 于 2011-3-19 10:44 编辑

  一如去年的月色,烂漫江河,群山幽渺。
  伯牙在船头焚香设座,操琴奏雅,一曲弹完,一曲又毕,眼看月移渐没,那个曾经与自己最为贴近的人却始终没有出现。
  为何爽约?
  依稀想起去年那人的面容,熠熠的目光,映着跳动的烛火,温暖柔和,承转难忘。
  难道,那一切只是假象?
  或许,是自己多心了……
  或许,他已经忘记了。
  一夜辗转反侧,患得患失。
  天刚破晓,伯牙再耐不住,上岸寻个究竟。途遇一老叟,相询之下,原来是子期之父。
  那老伯父放声大哭道:“吾儿去岁遇伯牙先生,临行得赠黄金二笏,买书攻读,白天砍柴,晚上诵阅,日夜苦熬,心力耗废,染成怯疾,一病而亡。”
  如晴天霹雳。
  俞伯牙听了五内崩裂,泪流如注。
  刹那间,模糊想起自己去年初识子期时,曾表露出鄙薄之意……
  或许,那时子期就放在心上了,他怕自己不够好,所以为了提升自己,为了再一次相见,为了奉献自己最丰盈的灵魂。
  他没有等到那一天。
  老伯父告诉伯牙,子期临死之前,要求葬在江边,守望着赴约之人来时的方向……
  伯牙在他的坟前弹奏即编的一曲,琴韵悲绝。
  “忆昔去年秋,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曲毕,割断琴弦,摔碎瑶琴。
  他悔恨为什么去年不留下来。
  尔后,这位身份显赫且而立之年的上大夫,毅然辞官还乡,并奉养子期双亲。
  没有了那一个人,天地已为之失色。
  世间名利亦味同嚼蜡。
  人去,琴亡。这或许是一种献祭。
  伯牙终其一生不再抚琴,或许因为那会让他想起很多瞬间,想起那个因琴而来的人,想起一种永不能重复的心情……
6#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17:57:51 | 只看该作者
这排版太折腾了。
文章参考了《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7#
发表于 2011-3-18 19:26:12 | 只看该作者
别再折腾了,你说的这么文绉绉,谁还敢接你的帖?
8#
发表于 2011-3-18 19:30:27 | 只看该作者
很少妇女会喜欢读史,我的历史老师和我说,读史的妇女有三类,一类是智力超群的,一类是精神失常的,一类是恐龙..........其他类中无女读史者!
9#
发表于 2011-3-18 19:5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历史就是这样的啦,有些事情不能让人知道,有些事一笔带过,不能让人知道太多。比如五胡乱华吧,是谁下的杀胡令 石勒父子统治如何残暴以及最后被谁灭族都一概不提,说到底都是为迎合政治目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20:28:41 | 只看该作者
铁血 发表于 2011-3-18 19:26
别再折腾了,你说的这么文绉绉,谁还敢接你的帖?

看贴很折腾,不喜请绕道哈~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20:3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铁拳6 的帖子

是呀,不是说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么
12#
发表于 2011-3-18 21:58:30 | 只看该作者
泡壶茶来细细瞧~
13#
发表于 2011-3-18 21:59:13 | 只看该作者
cccp 发表于 2011-3-18 19:30
很少妇女会喜欢读史,我的历史老师和我说,读史的妇女有三类,一类是智力超群的,一类是精神失常的,一类是 ...

门是前者的~
14#
发表于 2011-3-19 00:1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通往夏天的门 于 2011-3-20 18:10 编辑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OH YEAH! 门姐这个思路非常8错的说,偶来接上一点:此伯牙最拿手的一首曲,可谓神曲、想是好些人都曾听过!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09:5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rockey 的帖子

  呵呵。我是看三言两拍后才感觉出这么个意思。三言两拍里将他们记述得很含蓄,但还是有迹可循的。

  单单伯牙摔琴弃官这事,听起来就很奇怪了,,两个朋友再好,也不至于吧?终身不复鼓琴的理由是没知音了——怎么可能呢?要知道,那时琴乐是六艺之一,一个山野樵夫都会听琴,那些士林的人,哪个不是雅人?哪个不善鼓琴?哪个不会听琴?真要找知音那是大把大把的。

  伯牙非旦绝弦,还伤心到弃官了。而立之年辞官还乡。。。必须两人是恋人啊。而且爱得很深那种。

  其实不带偏见去看的话,同样因琴乐而起的缘分中,他们之间的相识相知浪漫程度丝毫不逊文君夜奔相如。
16#
发表于 2011-3-19 10:04:20 | 只看该作者
伯牙摔琴弃官那叫装逼不叫同性恋,古人装逼的事迹多了去了,大可以写一部《先秦装逼录》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10:21: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通往夏天的门 于 2011-3-19 10:36 编辑

我觉得他们同性恋嘛~
而且三言两拍的同性恋故事不止他们一对,
还有更为露骨的哩。

那个《范巨卿鸡黍死生交》,就相当明显了
讲的是一个叫张元伯的秀才,去洛阳赶考,途中宿店时遇到一个叫范巨卿的病秀才,
然后张元伯为了照顾范巨卿,宁愿不去考试了。
因而。。两人感情很好,结为兄弟,
范巨卿答应来年某日去张家看望元伯。
可到了约定的日子,范却没有出现,张等得好苦啊。
后来才知道原来范已经死了。
然后张就去范的坟头自刎,临死前还要求葬在范旁边。。。

至于吗?
我看这是一出生死恋,比梁祝还要感天动地,还要深情的生死恋。
张无怨无悔地照顾一个陌生的病人,为此错过试期;
然后该病人康复了回家了两人约定了
可那病人却死了,张就跟着殉情。
。。。

那时的人们都认为他们是友情,当时的皇帝听了他们的故事后,
感其情义深重,两人虽没考取功名,却给予赠封,以励后人。。

不过想想又想通了,那皇帝是汉朝的。
汉朝的皇帝基本都是双性恋,听了这故事,心有戚戚,就。。
一定是这样的。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13:0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通往夏天的门 于 2011-3-19 19:25 编辑

《色·戒》


  侃这个故事前,得先说明一下,本人是很欣赏佛教,极喜欢佛教哲学的,并非谤佛辱佛神马的。如有佛教信徒看到了,勿怪啊。仅是调侃啊。作这种说明呢,是曾经在某论坛上见识过有人调侃佛教时,被一些信徒破口大骂,那个彪悍啊。。心有余悸啊。

  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里,第一卷的开篇中,有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什么人,正是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
  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这个就不细说了。
  有一次,某国王斋请释迦牟尼前去布道,释迦就率众应邀。
  什么追随者啦,粉丝啦,弟子啦,护法啦,全去了。
  就阿难没去。
  那么,阿难为什么没去呢?
  因为他去化缘了。
  去哪里化缘了呢?
  呃,化到妓院去了。。。。
  (大家不要误会,那时释迦有教导众人,化缘要不分贵贱的。因为你只去穷人那化斋,人家会觉得你清高;只去富人那,人家会说你贪财爱吃什么的。你一出家人,应该目中无尘嘛。虽如此说,但他们化斋,为恤百姓,还是有个先后顺序的,比如会先去官富之家化,最后才到平头百姓和窖子那。)
  言归正传,话说阿难到妓院化斋去了,然后发生了什么事呢?
  楞严经是这样记载的“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看到这真让人莞尔啊,明明是自己把持不住,非要说是“遭大幻术”,被妓女“摄入淫席”百般挑逗引诱。。。。
  这理由编得真逊啊。
  不过那时人们好单纯的,信了,并且同情他了。
  其实嘛,破戒也没啥,他那时不是还没修成正果嘛,且人非圣贤,犯这种“性食则也”的错,太正常啦。
  前面说阿难被风情万种的妓女“淫躬抚摩”都没毁身,“将毁戒体”,就是差点破戒嘛。
  那实际上有没有破戒呢?
  我猜应该破戒了。
  因为后来又记述道“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我说,要是没破戒,你这么伤心干嘛?顶礼悲泣,无颜见佛的样子,必须是破戒了啊。要是这样都没破戒,我看应该高兴应该自豪,哪会哭得这样伤心呢。
  好吧,我承认我心理阴暗,先去面壁了。



后记:

(1) 若阿难这故事是真的话,我觉得阿难应是破戒了。
 
  但因为这借口太幼稚了,又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借口是阿难自个编的吗?也有可能是阿难回来老老实实地向释尊交代了,但别人一听,不得了啊,有损佛声啊,就替他编了这么个理由——被妓女施幻术了。。

  因为阿难真找了借口的话,说明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不想被知道的话,完全可以不说。反正又没人知道。

  (另外,还有种说法是,那妓女跟阿难前生有什么恩怨情仇,今生来毁他道行的。这个嘛,太说不过去了。你一比妓女还穷的和尚,人家引诱你干嘛?可别提什么前世今生啊。)


(2) 这故事可能是杜撰的,假的,目的是为了导引出楞严经。楞严经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色即是空,如何性净明体之类的。象阿难那么牛的人,都会有把持不住的时候,何况凡人呢?

  如果这故事是假的,阿难可真冤哦,为了事佛唉。

19#
发表于 2011-3-19 13:39:55 | 只看该作者
通往夏天的门 发表于 2011-3-19 10:21
我觉得他们同性恋嘛~
而且三言两拍的同性恋故事不止他们一对,
还有更为露骨的哩。

听着如坠深渊~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14:05: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通往夏天的门 于 2011-3-20 17:35 编辑

  哈哈。。其实那时同性恋或双性恋是很正常的。
  有点钱的都爱养娈童。
  娈童,就是美少年,小帅哥。
  那时梁简文帝还写了首《娈童》诗,
  其中两句看了我好生郁闷啊“揽裤轻红尘,回头双鬓斜;懒眼时含笑,玉手乍攀花。”
  啧啧,这种妩媚情态,当真我们现代大多数女性远比不上的。
  先秦时期著名的同性恋故事诸如龙阳之好”、“安陵之好”、“分桃之爱”记载得更是有血肉的。刘邦的“枕席夫人”故事,也能在史记上看到蛛丝马迹——被樊哙撞见刘邦睡在一个宦官身上。那个宦官好象就是籍孺,著名的男宠。
  汉哀帝的“断袖之癖”啊什么的,最崩溃的还是汉武帝刘彻。。。
  本来小时候看了黄晓明的电视剧《大汉天子》,对汉武帝那个遐思不迭啊。。没想到这货也是个双性恋。男宠多着呢,连卫青、霍去病也是男宠出身的。口味挺重的啊,姐姐卫子夫为皇后,弟弟卫青也收纳了。
  象这种姐弟通吃的现象,前秦苻坚也做过。
  那厮相当可恶,灭了前燕,将大帅哥慕容冲和他姐姐一起纳入后宫。
  鲜卑族的帅哥啊,,鲜卑族尽出帅哥的说。那个兰陵王也是鲜卑的,帅的惨绝人寰。还好他二叔高洋不是双性恋,否则他肯定要被奸淫了。因为高洋连他姑妈呀嫂子呀,都没放过。相当彪悍的王朝。
  象魏晋那些帅哥,诸如潘安啊,都有涂脂抹粉的习惯。也不知是不是想以色侍人。。
  长得帅尚且需要施粉打扮,何况不帅的?
  那时长得帅可吃香呢。看潘安的官能做大就是佐证。象孙权那边的谋臣,据说个个都是帅哥。那个庞统(就是与诸葛亮并称“伏龙凤雏”的),因为长得不帅,有才华也没用,东吴根本不青睐他。还有那个让洛阳为之纸贵的左思,长得巨丑,再怎么有才华又兼沾了皇亲(妹妹入宫为妃嫔),也就只能混个小官。曹操因为自已长得丑,五短身材,不敢见匈奴(好象是匈奴,不知有没记错)使节,遂命另一个帅哥代劳,冒充自己去见使臣。
  总而言之,那时长得丑很自卑,并且有碍仕途。
  长得帅就顺利多了。并且还有机会被别人“宠幸”一下哦。

广播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掌上论坛| 新丰家园网

© 2004-2018 新丰家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粤ICP备2024327970号 网站联系QQ:89919308 电话:0751-22895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