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回家,看到家乡的一大变化,就是村子里居然树立起了七八盏高大的路灯,分别矗立在村前村后,路边路口的地方,每到夜晚,路灯亮起,照着行人来往,清晰而明亮。 我对此感觉很欣喜,也很惊讶,仔细看了路灯的电线杆上,喷写着“东莞市塘厦镇双到工程项目2014”的字样,后来也听队长说起,原来这是东莞市塘厦镇对口扶贫新丰县落实的项目之一,我们村子争取到了几盏路灯。从此,村子就告别了每到夜晚,黑漆漆看不到路的情况了。
(夜晚的路灯,照亮村边的路,方便了行人)
记得小时候,父亲在晚上时分去村子外边的猪栏喂猪,都要用手捧着煤油灯盏来照路。长长的村道,灯盏远去,火光从一片光亮变成了豆粒一般微小。当父亲回来的时候,远远的火光又从豆粒般大小,渐渐变大,亮成一片。我们有时候晚上去茅厕,也是捧着灯盏照路。灯盏的火光照得不远,仅仅周边几米。有时候碰到别的路口也有人走过来,大家几乎碰在一起,会吓一大跳,然后才问:“你是谁啊?” 当然,后来条件好一些,有了电筒,晃来晃去,可以照着比较远的路了。但是,在漆黑的夜晚,如果多走几个人,那就得好几把电筒了。而每天晚上用电筒,电池消耗得快,这样一个月下来,电池都要买两三对。一年下来,电池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当时老妈子为了节省,轻易不给我们用电筒。那时候晚上要去学校夜自习,我都是跟着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小伙伴们一起,因为他们有电筒照路。对他们能随便有电筒用,我当时真的感到很羡慕。 我记忆最深,也最常做的事情是:不知在什么书上看过这样的知识,说用过的电池灌入盐水,可以延长电池寿命。因此,每当家里电筒的电池没电了,我就叫父亲把电池拿给我。然后我就用铁钉给电池钉三个孔,接着往这孔里注满盐水。然后用蜡烛油或者烧哪些废弃的电池盖,把这三个孔堵住。这样一来,原本暗淡的电池真的光亮起来了。然后我就会骄傲地给把电池给父亲,说这电池很光亮了,能用了。——但好几次,父亲在晚上出门回来都跟我说:你这电池,去的时候有电,回来的时候就看不到路了,没啥用的啦!——我听了很难过。 当然,最近这些年,电筒都是蓄电充电的啦,老式的电筒再也没有用过了。新式电筒电量大,光照强,夜晚在村子来往,自然不成问题。不过如今装上了路灯,村前村后都有,那些转弯转角的地方也有。这样,夜晚在村子里串门,行走,就再也不需要打电筒了。
(矗立在村口的路灯,夜晚来临的时候,路灯渐渐亮起。)
社会变化得快,还真没有想到,村子里就这样装上了路灯,告别了黑暗。路灯虽然还不多,只是关键的路边路口才有。但无论如何,还是得感谢东莞市塘厦镇的对口扶贫项目,让这山区的农村,从此有了路灯,方便了夜晚出门的行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