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少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如何形成?有什么群体特征?他们怎样进行代际互动?他们成长的轨迹对社会产生何种作用?留守少年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烦恼和困惑?如何认识留守少年的代际互动形式?城市社会如何对留守少年进行教育助立行动?
一、留守少年的含义和留守少年群体的形成
1、留守少年的含义
留守少年包括城市的留守少年(父母出国或父母到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城市与祖父母生活)和农村的留守少年两部分。本文主要是探讨父母到城市打工,孩子与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起生活的农村少年。
《代际学》对代龄是这样界定的:1——20岁为少年,21——40岁为青年,41——60岁为中年,61——80岁为老年,81——100岁为耄年,101——120岁为瑞年,121——140岁为鹤年,141——160为星年。每一代的20年中,又分为两个台阶。如1——10岁为少一台,11——20岁为少2台。谈农村的留守少年应指明是少一台还是少二台的少年。
2、留守少年群体的形成
我国13亿人口,其中9亿为农村人口,4亿为城市人口。现在我国劳动人口7.4亿,比欧美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人口总合还要多。在7.4亿劳动人口中,5亿为农村劳动人口。这5亿农村劳动人口,由乡镇企业吸纳一亿多。流动到城市务工的人口为1亿。如1990年进城务工的农民为2135万人,1995年增长到8000万人,2003年为9900万人。由农村进城务工的每年还要增加500万人。我国人多耕地少,全国农民人均耕地1.98亩。这样少的耕地还不断地被征用。至今,已有4000万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成为无土地耕种的农民。在土地减少、劳动力增加、乡镇企业接受劳动力的能力已到端点的情况下,城市就成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市场。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大军的出现,在农村中,悄然出现了三个留守阶层——留守妻子、留守子女(主要是留守少年)和留守父母(留守的中、老年父母)。在村的留守少年和进城的留学少年存在一个客观的比例。2003年上海统计,外来人口2003年总量为498.79万人,其中14岁以下留学儿童总量为60.85万人,占外来人口的比重为12.2%,那么,没有子女和子女在农村留守的共占进城民工总数的87.8%,假设没有结婚、或结婚后没有子女的与有子女却在农村留守的各占一半,那么,占进城外来人口的43.9%的民工子女是14岁以下的留守子女。以一亿民工计算,占民工总数的43.9%的比重,即有4390万14岁以下少年为农村的留守子女。在没有对进城民工进行普查的情况下,这4390万14岁以下的留守女只是一个估计数字,期望我国对民工状况进行一次普查。这个保守的4390万留守子女的数字,已充分表明14岁的留守少年(不包括15——20岁的少年的量)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社会群体!可知,留守少年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的需要关心和研究的社会阶层和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中的群体。
二、留守少年的生活方式和家庭代际互动特征
1、留守少年的生活方式
在物质生活上,留守少年吃、穿、住、用、行已经不用发愁,进城民工的留守子女在当地的生活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上。在学习生活上,留守子女,无论男孩女孩,到了入学的年龄,都能进本村的小学读书。留守子女的主要活动是在学校学习。在文化生活上,在家里主要是看电视节目。在学校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在劳动生活上,与大人们从事一些种植蔬菜的轻体力劳动。留守少年的生活已经是温饱和小康初的农村生活方式。
2、留守少年的家庭代际互动特征
留守少年的家庭代际互动包括近程代际互动和远程代际互动。近程的代际互动是在留守地与母亲的互动及隔代的与祖父母的互动。只有父亲一人外出打工,而母亲同样留守的,主要的代际互动是单亲地亲子互动。而母亲和父亲双双外出打工的,留守少年在留守地的代际互动则是留守少年与祖父母的隔代互动。留守少年、留守母亲以及留守祖父母共同生活的则是留守少年与母亲、祖父母的亲子和隔代的双重互动。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则是远程的亲子互动。远程的互动包括各种通讯方式的信息互动和每年一次或若干次的父代候鸟式回归互动。
三、留守少年成长方式的特殊优势
过去,看留守少年成长方式的消极面较多,而看积极面较少,实际上,留守成长方式的积极因素是很多的。首先,留守成长适应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阶段要求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如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9%,到2003年底全国城镇化水平已达40.53%。我国的城市数量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3个,增加到现在的662个,其中超大和特大城市已达46个。城市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超过70%。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现在,仍然低于世界47%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5%的水平。所以,农村潜在的1——2亿剩余劳动力,靠目前的城市容纳力是无法承载的。几千万留守少年都跟着父代进城是不现实的,所以留守子女目前在农村留守成长就是现阶段最适当的选择了。
其次,留守成长奠定了农村亲子关系双向自立的基础我国城乡的亲子关系模式是双向依赖。即子女依赖父母建家,父母依赖子女养老。直到到改革开放的初期双向依赖的亲子关系模式就未发生过变化。农民进城打工,就使双向依赖的亲子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父亲或父母双双进城务工,一部分,大约10%子女跟着父母到城市上学。但大多数的子女留在了家乡,在本地上学和生活。父母离乡背井外出务工,子女留在本村上学生活,这就在空间和时间上把父代和子代隔开了。这种亲子剥离为两代人的双向自立奠定了基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正创造着新型的双向自立的代际关系。这种亲子关系是代际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是我们民族复兴的代际基础。又次,培养了我国农村一代有知识的新农民民工子女跟着父母到城市学习,有利也有弊。进城留学有利于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教育,有利于子女较快实现市民化。但不利的因素是因为父母工作不稳定,子女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也不稳定。有的民工子女一年中竟然数次调换学校。留守子女的优越性是生活稳定、学习稳定。在比较稳定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更安心地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强壮身体。农村不能只靠3860部队(妇女和老人)种地,农村需要有科学文化、有艰苦奋斗精神、有强健体魄的青年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农民应当有务农的绿卡后,才能从事农业。农村要培养建设新农村、经营新农业的新农民。
此外,积蓄了建设新城镇的青年人力资源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后代都进入大城市或中等城市,可能多数是积聚到小城镇。现在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人口承载量小。小城镇等待农村有知识的青年来建设。现在的留守少年就是小城镇建设的强大生力军。在农村的中小学教育中,目前,就该加上城镇建设和城镇生活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可称为农村中小学的城镇生活方式教育。这种城镇建设和城镇生活的教育可以培就养出大批的合格的城镇公民。
四、留守少年未来角色的多元化趋向
1、角色异质化是留守少年发展的方向
职业角色同质化是社会落后的表现。如天津市大邱庄在改革开放前全村1200名整半劳动力(900名整劳动力,300名半劳动力)清一色的种地务农,只有少数人打铁做农具。都务农的结果是大邱庄始终摆脱不了贫困的帽子。工业革命的大锤,敲开了致富的大门。走上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后,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同质的农民迅速地异质化,在职业上出现了分工不同的几十种职业角色。大邱庄也由2000多人贫困村成为有3万人的城镇,现在发展成为具有40多平方公里的城镇。我国几千万留守少年,他们既不能成为清一色的农民,也不会成为清一色的农民工。留守少年会在他们成长中,迅速分化出多元角色。
2、留守少年未来角色的多元构成
参差多元是幸福的本源。多元化的未来角色构成奠定了留守少年的人生美好,生活幸福的基础。留守少年的角色奋斗目标应当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的职业阶层是:新农村的新农民。我国农村现在有5亿劳动力,乡镇企业吸纳了1亿,流动到城市1亿,农村还潜含着2亿富余的劳动力。我国广大的农村目前有一亿劳动力从事农业就足够了。也就是占农村20%的劳动力,占全国13.5%的劳动力务农就可以把农业的重担承担起来。留守少年中,还必须着力培养现代的农民接班人。大数不应少于留守少年的三分之一左右。进城务工的新工人。留守少年在成为劳动力后,不少人会走父母进城务工之路。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的进城工人。大数也应为留守少年的三分之一左右。城乡新的知识分子、军旅的新军人、出国的新华人、管理层的新领导、商界的新商人、科技界的科学技术人员、其他新职业角色,合起来大数也应为留守少年的三分之一左右。
3、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基础
留守少年要成为新时代的新角色,就要在提高素质上下工夫。素质教育包括智力素质教育和非智力素质教育。智力素质教育就是提高留守少年的文化水平,成为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而非智力素质教育就是解决留守少年的理想问题、道德问题和纪律问题。未来留守少年的人生成功——身体有康、事业有成、婚姻有幸、财富有得,15%依靠智力素质,而85%取决与非智力素质。
五、城市社会对留守少年的助立工程
这里所指的社会主要是城市社会,对留守少年的助立工程本质上是城市对农村的教育支援。
其一、对代际体的综合助立工程对留守少年的助立工程不是孤立地帮助留守少年,而是对留守少年代际体的综合教育的助立大工程。这个代际体包括以留守少年为中心的三代(子代、父代、祖父代)。助立工程包括:对留守少年的助立工程;对留守母亲的助立工程; 对留守少年祖父母的助立工程;对留守少年的父亲或父母的助立工程。城市对农村留守少年的教育帮助应确立对留守少年代际体的综合助立意识。
其二、对口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教学质量城市中小学和农村的中小学实行一帮一的方式,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帮助对口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具体地进行帮助。城市对口的中小学老师可以到农村中小学给学生们讲课,对口的农村中小学老师可以到对口的城市中小学听棵学习。也可以给城市中小学讲课。对口学校老师经常进行教学交流。对口学校的学生们还可以结成互帮互学的对子,共同提高双方的素质。这样,使城乡的学校、城乡学校的老师、城乡学校的学生都能得到共同的进步和发展,特别使农村的留守少年获得最大的帮助和提高。
其三、通过培训提高父代和祖代的积极互动能力最重要的是对进城的民工进行远程代际互动的教育,不断提高父代自身的素质,学会对留驻在农村上学的子女进行远程互动、远程教育的能力,目前进城父代十分缺乏这种远程积极互动和远程亲子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还要对留守在农村的少年的母亲进行亲子互动的教育。解决好母亲对孩子的科学监护问题,不但管好孩子的吃、穿、住、玩,还要管好孩子的思想、道德、人品,更不能忽视子女的人身和心理安全。在亲子互动中母亲要处处为孩子作出榜样。对祖父母也要进行隔代互动知识的教育,提高祖父代的隔代互动能力,让隔代互动提高和谐度和健康度,使隔代互动体现现代社会的精神要求,在隔代互动中,祖父母也得到乐趣和幸福。 其四、行成教育部门主管,社会各领域帮助的良好局面对留守少年教育的助立工程,城市方面必须有一个主管部门。对跟着父母进城来的少年儿童的教育是由教育部门负责的,而对留守农村的少年,城市的教育部门则没有管理。建议城市也把这项工作承担起来。教育部门主管,其他各部门协助管理。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城市反馈农村的需要,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这是神圣的历史使命,越早承担,城乡社会的发展前景就会越美好。 |